您是否认为血脂异常只是“胖人专属”?事实上,我国血脂异常人群已超过4亿,并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尽管形势严峻,但由于没有明显症状,公众对血脂异常的重视程度仍然不高,知晓率和筛查率普遍偏低。正因如此,血脂异常往往被忽视,在不知不觉中对心脑血管健康造成持续性损害,犹如一颗埋藏在血管中的“无声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而如果你重视它,发现它是藏在血管里的“无声警报”,那你将受益匪浅。
一、何为血脂异常
血脂是血液中脂类物质的总称,临床常规检测主要包括4项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其中,HDL-C被称为“好胆固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而LDL-C则被认为是“坏胆固醇”,它是引起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根据血脂水平的不同,临床上通常将血脂异常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主要表现为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称为高胆固醇血症;第二类主要表现为甘油三酯升高,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第三类为混合型高脂血症,即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升高。
此外,有些人还存在脂蛋白(a)升高的情况,它同样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尚无确切的非药物方式能够有效降低脂蛋白水平,常规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血脂异常的危害与筛查
血脂异常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和持续性。早期往往无明显不适,但随着时间推移,会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从而引发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此外,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危及生命;且长期血脂紊乱也会导致脂肪在肝脏沉积,形成脂肪肝,严重者甚至发展为肝炎、肝硬化。而血脂异常中最重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有一句话叫“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由此可见血脂异常的危害之大。
由于血脂异常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往往难以及时察觉,因此定期筛查成为发现这一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尤其是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或具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家族性高脂血症,以及出现皮肤黄色瘤、跟腱增厚等胆固醇代谢异常体征的人群,更应高度重视血脂检测筛查。对于普通人群,建议4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脂,40岁以下健康人群每2至5年筛查一次。血脂筛查不仅是血脂异常早期发现的重要手段,更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第一步。
三、血脂异常的科学防治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可防可控的疾病,其防控都离不开调控血脂和胆固醇。专家指出,管理好“坏胆固醇”对于血管健康非常重要,不同人群标准不同。那么,“坏胆固醇”应控制在什么范围更为适宜呢?
对不同的风险人群,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力度是不一样的。通常的中高危人群,我们要将其控制在2.6mmol/L以下;如果是极高危或超高危的人群,比如已经合并有冠心病或者是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人群,我们至少要将其控制在1.8mmol/L以下,甚至在1.4mmol/L以下。因此,对不同人群,需要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及措施。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降脂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膳食、适度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其中合理膳食对血脂影响较大,要限制饱和脂肪酸(如动物油、棕榈油等)及反式脂肪(氢化植物油等)的摄入,采用不饱和脂肪酸(如植物油)替代,增加水果蔬菜、全谷薯类、膳食纤维及鱼类的摄入。完全戒烟和有效避免吸入二手烟,同时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并升高“好胆固醇”的水平。保持健康体重,建议腰围控制在男性小于85厘米,女性小于80厘米。
当生活方式不能达到降脂目标时,应考虑降脂药物治疗。降脂药物常常根据不同血脂异常类型及危险因素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其中他汀类药物是降脂药物治疗的基石,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贝特类药物等,亦可选择合用中成药协助降脂治疗。用药期间应定期到医院随访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脂异常并非洪水猛兽,但它是血管里的“无声警报”,需要我们了解它、重视它、科学管理它。那么,从今天开始,关注血脂健康,调整生活习惯,定期体检随访,您为血管健康所做的每一步努力,都是对生命最坚实的守护。
(柳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 周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