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伟翔
晨雾尚未散尽,天山公园的僻静角落已响起弹弓破空的轻响。少年小宋正瞄准远处的易拉罐,听见记者问及“天山”二字,他挠挠头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里,老人们都叫它猪头山。”
“它确实叫天山。”电话里,柳州市文史专家陈铁生的话音中带着笃定。记者打量着这座位于鱼峰区北部的小石山,不禁莞尔——海拔108.6米,与新疆那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天山相比,堪称“迷你版”。周边居民也多有同感,在天山家园小区居住了10多年的张女士坦言:“天天路过,愣是没把小区名字和这山对上号。”
“以前老百姓确实都叫它猪头山,因山形酷似猪头;山周那方水塘,自然就叫猪头塘了。”陈铁生说。
“以前这里就是一个烂泥塘。”张女士说,“附近居民在这里养鱼、养猪、种菜,生活污水也直接排在里面。”
这极雅的“天山”与极俗的“猪头山”,为何会在同一处相逢?答案藏在山壁那方摩崖石刻里。
“明嘉靖三十九年春,这里曾有过一场‘天山雅集’。”陈铁生说,当年,柳庆参将范德荣邀来3名柳州乡贤:刚从流放地归来的前兵部郎中王尚学、云南澄江府知府徐可久、广东潮州府通判计嘉邦。四人在塘边比射弓弩,酒酣之际,范德荣挥毫写下“天山万里”四个大字,还让石匠镌刻在临水岩壁。这方高1.3米、长7.4米的石刻至今仍保存完好,字迹遒劲雄健,是柳州现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
“那年恰逢‘庚戌之变’十年。”陈铁生说,“王尚学因力主抗蒙遭严嵩构陷,流放宁远方归。‘天山万里’四字,既是咏怀边塞壮志,更是他们这群文人武将的明志之作。”
400多年光阴流转,弹弓取代了弓弩,烂泥塘变身公园。2015年,经过近两年清淤改造,猪头塘旧貌换新颜,正式定名天山公园。公园还专门在石刻正面辟出一处观景平台,以便游客能隔水一睹其风采。
遥想当年,王尚学与徐可久、计嘉邦几名柳州名士弯弓搭箭时,或许不会料到400多年后,会有少年在此复刻他们的姿态,练起了弹弓。
清晨的天山公园,老年人打太极的身影与石刻相映,孩子们追逐的笑声落在塘面。从臭水塘到文化地标,柳州“天山”的海拔或许没变,却在一代代人的记忆里,悄然长高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