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使用兽角和竹筒作为器具。随着技术的发展,拔罐器具经历了从金属到陶瓷再到玻璃的演变,现代则更多采用抽气罐、挤压罐和电磁罐。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还扩展了拔罐的适用症状,使其从传统的吸拔脓血发展到能够治疗多种内外科疾病。
拔罐疗法的原理
拔罐疗法是一种通过在皮肤形成负压,从而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体内气血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常见类型有火罐、水罐、气罐等,各有适用症状与操作方法。
拔罐疗法的原理是在人体特定部位快速形成负压,使皮肤及下层组织抽吸上升,形成充血反应。这种物理吸引作用有以下功效:促进血液循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改善供血和供氧;通过反射作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减轻痛感、放松肌肉;加速新陈代谢,促进代谢排毒;通过物理拉伸解除肌肉紧张和疼痛。
适合拔罐的部位
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为气血循行的主干道,最害怕淤积。只有脊背这个枢纽通了,气血运行通畅了,才能带走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所以也有“捏脊治百病”的说法。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拔罐、按摩选择最多的部位就是后背,在后背还可以进行刮痧、捏脊、踩背等治疗。
拔罐的好处
1. 拔罐可逐寒祛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能调整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例如,中年人常见的筋骨疼属风湿入骨,拔罐可吸出湿气,促进血液循环,治疗风湿“痹痛”等不适。
2. 拔罐的调节作用基于负压或温热作用,例如,自家溶血等良性刺激经向心传导至大脑皮层。负压作用下,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加强局部气体交换。负压还使局部毛细血管发生通透性改变、破裂,产生瘀血和自家溶血现象,起到行气活血等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
3. 火罐、药罐会产生温热作用,能使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体内废物和毒素排出,改变局部营养状态,增强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等作用,促使疾病好转。温热刺激经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趋于平衡,加强其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组织代谢旺盛,促进机体恢复,调整阴阳失衡。
4. 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加强淋巴循环,活跃淋巴细胞吞噬能力。此外,拔罐后的自家溶血产生类组织胺物质,能刺激器官增强功能活力,有助于机体功能恢复,改善血液循环、放松身体。
拔罐后的身体反应
1. 罐印紧黑而暗,一般表示体有血瘀,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以对症驱寒为主。
2. 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 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 罐印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 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证会出现。
6. 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
7. 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罐印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8. 行罐或拔罐后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想达到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多次拔罐。
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之减轻,且不易出现罐印。
拔罐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拔罐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病症,包括但不限于背痛、颈痛、关节炎、呼吸道疾病等。
禁忌证包括皮肤病患者、孕妇、血液病患者等,这些条件下使用拔罐,可能引起不良反应或加重病情。
(柳州市柳南区柳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