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高温多湿天气的到来,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该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的特点,容易在家庭和托幼机构中引起感染。虽然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但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因此,科学的家庭护理至关重要。
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这些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接触被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也能引起间接接触传播,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天至10天,平均3天至5天。在发病初期,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典型症状:患儿往往突然出现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这些皮疹通常不痛不痒。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少数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警惕重症预警信号并及时就医
当出现持续高热(>39℃)超过3天不退,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或异常烦躁不安,出现肢体抖动、站立不稳甚至抽搐等症状,呼吸急促(>40次/分钟)、心率增快,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出现花斑纹或苍白,或频繁呕吐(每小时2次以上)、血压异常升高等表现时,家长要及时将孩子送到医院治疗,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患病儿童的家庭护理
当孩子患了手足口病时,科学规范的居家护理至关重要,应严格执行居家隔离措施,直至所有疱疹结痂脱落(通常需要7天至10天)。隔离期间,患儿应使用专用餐具、毛巾、床上用品等个人物品,并与其他家庭成员的物品分开清洗消毒,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尤其是婴幼儿。
做好家庭消毒工作。肠道病毒对酒精不敏感,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1:100比例稀释后,对孩子经常接触的门把手、桌椅表面、玩具、遥控器等物品进行消毒。塑料玩具可以浸泡消毒,毛绒玩具要定期清洗暴晒,卫生间要重点清洁,特别是马桶、洗手台等区域。
因发热、口腔疱疹,患儿可能出现胃口较差、不愿进食的现象,可选择清淡、可口、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米汤、牛奶等流质食物,避免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
每日观察体温,注意患儿的饮食、睡眠和精神状态,警惕重症信号,若出现持续呕吐、抽搐、呼吸急促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成人也可能感染手足口病病毒,但症状往往较轻微或无症状,成为隐性传染源。因此,在照顾患儿时要佩戴口罩,处理分泌物、排泄物后要及时洗手,避免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孩子。
患儿康复后,继续观察1周,复课前需取得医疗机构出具的康复证明。
家庭预防措施
科学洗手是预防手足口病最简单的方法。家长要教会孩子使用“七步洗手法”:先用流动水打湿双手,取适量肥皂,依次搓洗手心、手背、指缝、指尖、拇指、手腕,整个过程不少于20秒,最后用干净毛巾擦干。帮助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公共物品后洗手的习惯。
每个家庭成员应有专属的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不建议混用。婴幼儿的奶瓶、安抚奶嘴等要每日煮沸消毒。家长在照顾不同的孩子时也要注意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避免带小孩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商场、儿童游乐场等。若必须外出,应缩短停留时间,选择通风良好的区域活动。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但由于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目前研发出的疫苗是EV71疫苗,对CV-A16等其他肠道病毒无交叉保护,所以部分儿童接种该疫苗后仍有患手足口病的可能。但是EV71病毒感染引起重症及死亡的概率远高于其他病毒,它是引起手足口病死亡的主要元凶,所以建议家长依据“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原则进行接种。
(柳州市鱼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熊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