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ICU接诊了一名14岁的女孩萌萌(化名),她发病前有流涕、胸闷、胸痛等不适,入院后病情急转直下:出现呼吸衰竭、心源性休克。常规的救治手段未能扭转女孩的呼吸、循环衰竭,经医院专家团队评估,由医院ECMO团队第一时间启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球囊反搏(IBAP)替代心脏功能,经123小时的治疗,萌萌成功撤除ECMO。
一、什么是暴发性心肌炎
暴发性心肌炎是突发的心脏弥漫性炎症,又称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这种疾病早期与感冒症状相似,病毒感染是罪魁祸首。数据显示,约4%的病毒感染可能会侵犯到心脏。我国每年约有5万例暴发性心肌炎,不只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人群,各个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发生。由于很多人最初以为只是感冒,一般都不重视,容易误诊、漏诊。如果病毒感染后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头晕乏力、脸色苍白、晕厥等症状,这就提示:病毒已侵犯心脏。这时候就不能当作普通的病毒性感染对待了,需要立刻就医,尤其是要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暴发性心肌炎是心肌炎中最危重的类型,其特征是突发性、严重性的弥漫性心脏炎症。多数由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引发,病毒触发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免疫风暴”——免疫细胞不仅攻击病毒,还大规模误伤正常的心肌细胞,形成恶性循环。不同于普通心肌炎,暴发性心肌炎具有起病隐匿、恶化迅猛的特点,心肌细胞大面积水肿坏死,心脏收缩功能急剧下降,数小时到数天内可进展至心源性休克。
二、为什么暴发性
心肌炎如此凶险
1. “电路”与“泵”的双重崩溃:暴发性心肌炎同时破坏心脏的电传导系统(“电路”)和泵血功能(“泵”)。“电路故障”: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速、室颤;“泵衰竭”: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器官缺血衰竭。
2. 早期症状极具欺骗性:超过80%的患者发病前有发热、咳嗽、腹泻等“感冒”或“肠胃炎”表现,儿童常以呕吐、发热为首发症状,成人则更多主诉胸闷心悸。关键警示信号(尤其感冒/发烧后出现):极度乏力,轻微活动即气喘吁吁;胸闷胸痛,心脏区域持续压迫感;血压下降,伴头晕、冷汗、皮肤湿冷;尿量减少,提示循环衰竭影响肾脏灌注。
3. 死亡率高,窗口期短:传统治疗下死亡率超过50%,但近年中国专家提出的“以生命支持为核心的综合方案”,已成功将病死率降至5%以下。救治的黄金窗口期仅72小时,从症状恶化到心源性休克常在24小时内发生。
三、现代医学如何对抗暴发性心肌炎
1. 生命支持:为心脏争取恢复时间
体外膜肺氧合(ECMO):真正的“救命神器”,可完全替代心肺功能。文章开头讲的14岁的萌萌左室射血分数降至25%(正常>50%),在紧急关头,ECMO成功运行,就像给了萌萌第二次生命,它替代了患者的心肺功能,能维持全身各脏器的血液和氧气供应,让萌萌的心脏和肺脏得到充分休息,帮助她安全度过危险期,ECMO上机后生命体征逐步稳定,5天后成功撤机。
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多样,要及时识别。确诊暴发性心肌炎后,要尽早启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对于基层医院,一旦确诊,要尽早转往有抢救条件的上级医院进行诊治,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2. 预防与康复的关键点
(1)预防警示:感冒后严格按要求休息,尤其发热消退后1-2周内避免运动和劳累;识别危险信号:感冒后新出现胸闷、心悸、极度乏力需立即就医;疫苗接种:流感疫苗等可降低相关病毒感染风险。
(2)康复管理:绝对卧床,急性期至少卧床2-4周;运动限制:3-6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后续经心功能评估后逐步恢复。
(3)终身随访:每年评估心功能,监测心肌纤维化及心律失常风险。
对重症医学科而言,暴发性心肌炎仍是最凶险的急症之一,但现代医学正在改写它的结局:从“九死一生”到“十拿九稳”,背后原因是医学技术突破,更是多学科团队在漫漫长夜中的执着守候。
(柳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陈国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