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7月19日

走出溺水误区 预防悲剧发生

在ICU,见过太多因溺水被送来的患者。有些人幸运地获救并康复,但更多的人留下了严重的脑损伤,甚至永远失去了生命。而这一切,往往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发生在看似平静的水里。溺水,离我们并不遥远,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溺水这个“沉默杀手”的真相、溺水急救的关键步骤,以及如何预防溺水悲剧发生。

一、破除误区:溺水远非你想的那样

误区一:溺水者会大声呼救和拼命挥手

真相(重症视角):影视剧误导了我们!真实的溺水往往是无声和快速的。溺水者本能反应是挣扎着将口鼻露出水面来呼吸,无法呼救。溺水者的手臂通常是向下或向两侧拍打,试图将自己“推”起来,而不是向上挥手。溺水者看起来可能只是在“踩水”或头向后仰、嘴巴张开在水面,眼神空洞或紧闭。这个过程通常只有20~60秒。在ICU接收的患者中,很多都是因为旁人未察觉其溺水而延误了救援。

误区二:只有不会游泳的人才会溺水

真相:会游泳的人同样面临风险!抽筋、疲劳、突发疾病(如癫痫、心脏病)、水流突变、低温、误入深水区、呛水恐慌等都可能导致溺水。而且,过度自信往往是危险的开始。

误区三:溺水后只要救上来咳出水就没事了

真相(重症视角):这大错特错,即使当时看起来没事,也必须立即就医!“干性溺水”(喉痉挛窒息)和继发性溺水(呛入的水损伤肺组织,导致后续数小时甚至24~72小时内出现进行性呼吸衰竭)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极其危险。肺部损伤、缺氧导致的脑损伤可能在后续才显现。在ICU,我们处理过不少起初似乎没事,几小时后却因严重呼吸窘迫或脑水肿被送来的病例。

误区四:倒挂控水来急救

真相(重症视角):这是非常危险且无效的做法,应绝对禁止!倒挂控水不仅延误了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还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误吸,造成更严重的窒息和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

二、溺水发生的致命机制:时间窗极短

水进入气道→刺激喉部痉挛→水进入肺部→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肺泡塌陷,气体交换障碍→严重缺氧。

核心强调:大脑对缺氧极度敏感!常温下,心跳、呼吸停止4~6分钟,脑细胞开始发生不可逆损伤;超过10分钟,存活几率极低,即使存活,也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风险极高。

结论:溺水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6分钟,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和预后质量。

三、生死时速:现场急救的黄金法则

1.原则:安全第一,快速呼救,尽早进行心肺复苏!

2.特别提醒:不要浪费时间控水!心肺复苏术本身就能帮助排出部分气道液体。如果你是非专业人员,可以只进行按压,持续有效的按压是维持大脑和心脏最低血流供应的关键,比人工呼吸更重要,尤其是在单人施救时。

四、重症视角:溺水后的漫长挑战

溺水患者送入ICU后面临的主要问题:1.严重缺氧性脑损伤:这是影响预后的最关键因素,可能导致昏迷、癫痫、认知功能障碍、运动障碍等。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严重损伤,需要呼吸机支持,甚至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3.吸入性肺炎:继发感染风险高。4.多器官功能障碍:心脏、肾脏、肝脏等可能因缺氧、缺血受损。5.低体温:冷水溺水可能带来低体温,虽有一定保护作用,但也带来复温挑战和心律失常风险。

五、预防:最好的“急救”是在岸上

1.学习游泳并掌握基本的水中安全技能和自救知识。

2.永远不要独自游泳,尤其儿童必须有成人全程、近距离、不分心(不玩手机)的监护。“一臂距离”是监护原则。

3.选择有救生员的正规游泳场所,下水前了解水域情况(深度、水流、潜在危险),避免在饮酒、服药后或身体不适时下水。

4.正确使用合格救生衣,进行水上活动时务必穿戴。

5.明确告知儿童不能靠近危险水域(池塘、河沟、水库等)。

在ICU,我们深切体会到,现场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溺水者能活着到达医院,以及后续神经功能恢复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为后续的重症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在ICU,我们竭尽全力与死神争夺生命;但面对溺水,我们最希望的是,永远不要在病床上看到因延误或错误急救而送来、本可避免悲剧的患者。生命只有一次,安全警钟长鸣,愿大家都能平安享受亲水之乐。

(柳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陈国瑜)

--> 2025-07-19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49424.html 1 走出溺水误区 预防悲剧发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