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降雨多,洪涝是夏季常见的自然灾害。洪水退去后,随之而来的传染病威胁不容忽视。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洪涝灾害后两周是传染病高发期。因此,科学、系统地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洪涝过后这些疾病要当心
1.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洪水可能导致饮用水水源被污水、垃圾、化学物质等污染,增加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风险。灾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此外还有如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引起的细菌性腹泻,轮状病毒、杯状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腹泻,以及隐孢子虫等引起的寄生虫腹泻。其他肠道传染病还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等。
2. 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洪灾导致温度、湿度和水位变化,改变媒介生物栖息环境,影响病原体传播链各环节,积水更易滋生蚊蝇等病媒生物。洪灾后需要重点预防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鼠疫、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3.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主要经由呼吸道传播的一类传染性疾病。灾后安置点人员密集、通风不良,加上湿度大,容易引发流感、肺结核等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洪水退后的科学防护措施
1.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碗筷要清洁并消毒后使用,进食前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水产品,不吃剩饭剩菜或生冷食物,不到无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摊位购买食品,不吃发霉食物,不自行采食野生动植物及菌类。避免误将工业盐当作食用盐,食品应储存在干燥、低温且防鼠、防蝇、防蟑螂的地方。
2. 确保饮用水安全
不喝生水,尽量喝烧开的水、瓶装水或桶装水。不喝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也不用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漱口、洗菜等。装水器具必须保持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对临时饮用的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等,一定要进行消毒。浑浊度高、污染严重的水,必须先加明矾澄清后再消毒。饮用水消毒剂必须存放在避光、干燥、阴凉处。自来水管道或水龙头如被污染,退水后应彻底清洗管路,水龙头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集中式供水应严格按规范消毒,末梢水余氯含量须符合国家标准。
3. 改善环境卫生
洪水退去后,尽快清理淤泥和垃圾,避免腐烂物滋生细菌和吸引害虫,清理住宅周围的积水容器,防止蚊虫滋生。临时厕所应远离水源,粪便需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覆盖消毒,防止污染地下水。自觉保护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其周边环境,不随地大小便,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投放至指定区域。
4. 做好个人防护
准备食物时、饭前、便后、护理病人前后、接触动物或动物尸体后、接触垃圾后、处理伤口前后等情况下,均需要洗手。洗手时,最好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并及时擦干;不可用被洪水污染的水洗手洗脸,以及清洗其他物品。做好防蚊防虫措施,使用蚊帐、驱蚊剂,穿着长袖衣物,减少蚊虫叮咬。不用不干净的手揉眼睛。个人毛巾、脸盆、手帕应当专用。
5. 做好房屋内清洁
被洪水浸泡的房屋需进行全面彻底清洁消毒后再入住。首先彻底清洁墙壁、家用电器、地板、家具等,并用热水和普通清洁剂配制的溶液擦拭。其次,清洗所有柔软织物,包括床上用品、衣物、儿童玩具等,如需使用消毒剂,可选择有效氯含量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但需先清洁后消毒。使用清洁剂和消毒剂时,应仔细阅读并遵循产品标签上的使用说明,不要误用。房屋清洁过程中及结束后,可用风扇等加强空气流通。清洁房屋后所穿衣物需仔细清洗与消毒。
若有霉菌生长,对于平整硬质墙面,可使用铲子铲除,并用肥皂和清水擦拭清洁。混凝土等粗糙表面可使用硬毛刷刷除,并用肥皂和清水擦拭清洁。在进行霉菌清除操作时,应佩戴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并开窗通风。
(柳州市鱼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熊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