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7月23日

如何防治凶险的肺栓塞

暑假,有一部分学生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长期躺在床上玩手机、玩游戏,熬夜玩电脑,日常缺乏运动,饮水少等。两年前,笔者收治过一名20岁的大一学生小兰(化名),她暑假在家长时间玩电脑,突然出现气促不适症状,来院就诊检查后发现得了肺栓塞。患者病情恶化,住院期间出现心脏骤停,ECMO团队为她搭建人工心肺时,她经历了呼吸骤停、ECMO急救和肺动脉取栓手术。在这场与肺栓塞的生死竞速中,柳州市人民医院用ECMO+介入取栓的“一站式急救体系”,从双侧肺动脉大面积栓塞中抢回了患者的生命,劫后余生的她颤抖着向医护人员竖起大拇指。

一、肺栓塞为何如此凶险

肺栓塞(肺血栓栓塞症,PTE)作为全球第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以起病隐匿、进展迅猛的特点,被称为“沉默杀手”。此病非常凶险,未经治疗者死亡率高达30%,而高危肺栓塞患者3个月内死亡率甚至攀升至95%。作为重症医学科医师,我们每日都在与这个“杀手”赛跑。

肺栓塞的本质是血栓阻塞肺动脉,导致肺部血流中断、右心衰竭。其凶险性源于三大特点——

1. 隐匿性强:25%的患者首发症状即猝死,多数人早期仅表现为轻微气短或腿肿。

2. 进展极快: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后,死亡率每延迟1小时增加10%。

3. 栓源隐蔽:90%的血栓来自下肢深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常经久坐、术后或长途旅行后悄悄形成。

二、抓住“沉默杀手”的“破绽”:早期信号

1. 腿部发出的初始警报(DVT征象)。肺栓塞的第一哨所常在腿部,以下症状需立即排查:单侧下肢(尤其是小腿)突发肿胀,伴沉重感或紧绷感;小腿深部持续性钝痛,按压加剧;腿部皮肤发红发热,浅静脉异常凸起。(注意:此时切忌按摩热敷,因为这样可能促使血栓脱落。)

2. 肺部求救的危急信号。当血栓抵达肺部,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静息时加重);胸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剧);咯血(痰中带血丝或粉红色泡沫);晕厥(脑供血不足的警示)。

三、诊断技术升级:更快、更准的阻击策略

2025年新版《中国肺血栓栓塞症诊治指南》优化了诊断流程:

高危患者:直接行CT肺动脉造影(CTPA)或床旁超声心动图;中低危患者:采用“YEARS模型”联合D-二聚体(避免过度CT检查);肿瘤患者:禁用D-二聚体筛查(假阳性率高),首选影像学确认。这个流程对肺栓塞有更快、更准的诊治。

四、综合救治:从ECMO到靶向抗凝的全程守护

1. 生命支持:人工心肺搭建生命桥梁

对循环衰竭者,可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它可替代衰竭的心肺,为取栓争取时间。

2. 抗凝治疗:阻击血栓的“基石”

首选直接口服的抗凝剂(DOACs),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这些药起效快、出血风险低。

高危患者初始抗凝首选静脉肝素,便于快速转换治疗。抗凝至少需要3个月,特发性栓塞或肿瘤患者需延长甚至终身抗凝。

3. 主动出击:清栓技术的突破

高危患者:溶栓禁忌或失败时,可行介入导管取栓或外科手术(如文章开头对患者小兰进行的“血栓阻击战”)。

中高危患者:抗凝恶化后,启动补救性溶栓或介入。

下腔静脉滤器:拦截脱落血栓的“防护网”,适用于抗凝禁忌或复发者。

五、肺栓塞的预防:阻断血栓形成的三道防线

1. 物理预防

(1)避免久坐:乘车/飞机时每1小时活动下肢(踝泵运动:脚尖上下摆动)。

(2)穿医用弹力袜(压力20–30mmHg),尤其术后或静脉曲张者。

2. 药物预防

高风险人群(如骨折、癌症、易栓症):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或直接口服的抗凝剂(DOACs)。

3. 生活方式干预

(1)多饮水:每小时200毫升,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2)戒烟控体重:肥胖(BMI>30)者风险倍增。

(3)术后早活动:卧床患者可做踝泵运动。

六、关键总结

“肺栓塞的第一个信号常常不在肺,而在腿。”面对这个“沉默杀手”,我们需牢记——

1. 警惕腿部异常:单侧腿肿痛是深静脉血栓的红色警报;

2. 识别呼吸危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需即刻就医;

3. 高危人群严预防:长途旅行、术后卧床、肿瘤患者主动防栓;

4. 技术挽救生命:ECMO、介入取栓、新型抗凝药大幅提升生存率。

预防胜于急救。活动双腿、保持水分、管理基础病,这些简单行动,或许就能在无声中化解一场致命危机。

(柳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陈国瑜)

--> 2025-07-23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49644.html 1 如何防治凶险的肺栓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