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伟翔
在柳州的市中心,有这么一条路,很多人常常把它的名字写错,它就是连塘路。“连塘”二字乍一看,不少人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莲叶何田田”的画面,因此误写成“莲塘路”。可事实上,这条路和莲花并没有什么关系。
柳州市文史专家陈铁生介绍,连塘路的得名,与它独特的地形有关。在连塘路建成之前,这里是一个连一个、大大小小的水塘,其前身更是明代柳州城的护城河。史书记载,当初的护城河以现在的市人民广场为中心点,一头从文惠路下去连到柳江,一头往连塘路而去,至红光大桥右侧与柳江相通,里面的水靠柳江在汛期涨水时灌入。后来护城河干涸,市民为便于出行,将其填成一个接一个的水塘,故而得名连塘路。
柳州古城历经变迁,尤其是明清时期,内城与外城范围有着明确的界定。明代之前,柳州城墙为夯土结构。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为扩大城垣,官府将土城改为砖城。柳州明代内城垣周长约2330米,东、南、西三面临江,以柳江为天然护城河。连塘路这边连接陆地,就人工开挖了一条护城河。
回溯连塘路的历史,民国时期,这里已是市区的重要区域。1939年,日寇轰炸柳州,连塘路附近的大树脚一带(现市妇幼保健院附近)遭到轰炸,弹坑遍地,房屋坍塌,无数百姓伤亡,财产损失惨重,史称“大树脚惨案”,是日本侵略者在柳州犯下滔天罪行的有力见证。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末,连塘路周边得到不断发展,如今的连塘路,已然成为柳州交通的主要干道。尽管双向四车道让车辆通行相对顺畅,但在早晚高峰时段,依旧车水马龙,略显拥堵。它周边公交线路众多,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下次当你再经过连塘路,可别忘了它背后这些故事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别再把它的名字写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