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的一个中午,医院的救护车呼啸而至,一名户外工作者出现意识完全丧失、身体不断抽搐的症状,体温高达42℃,经诊断得了热射病,在闷热环境中悄然陷入生死危机。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进行冰毯降温、冰盐水灌肠、静脉补液、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等紧急处理,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热射病——这个夏季高温下的“隐形杀手”,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威胁公众健康。
一、致命高温:热射病的本质与分型
热射病绝非普通中暑,而是高温引发的致命性急症。其核心机制是体温调节中枢彻底崩溃,导致核心体温飙升至40℃以上,引发全身“灾难级”反应。2025年6月发布的《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首次规范了热相关疾病分类,将热射病定义为最严重的重度热相关疾病。临床上主要分为两类:
1. 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高温环境下高强度作业的健康人群,如消防员、建筑工人、运动员等;
2. 经典型热射病:好发于年老体弱、慢性病患者等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热射病死亡率高达50%,即使是幸存者,也常遗留神经损伤,如语言障碍、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等。
二、全身灾难:热射病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当核心体温突破40℃时,全身器官系统将陷入连锁崩溃。
1. 大脑损伤:高温直接破坏神经细胞,导致昏迷、抽搐、谵妄或行为异常;
2. 凝血功能崩溃:凝血与抗凝平衡被打破,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引发出血或血栓;
3. 细胞死亡与器官衰竭:高温破坏细胞结构,导致横纹肌溶解、肝肾功能急性衰竭,心脏、肺、肠道等多器官相继受损。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小板计数迅速下降、肌酸激酶(CK)>5000U/L、肝酶AST/ALT飙升等预警信号,这些指标提示多器官正在经历毁灭性打击。
三、黄金法则:现场急救的“六字诀”
发现疑似热射病患者时,记住“已(移)经(净)将(降)脸(联)喂方(防)”六字诀:
移——转移环境: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家中立即开空调);
净——脱净衣物:去除一切保温衣物,充分暴露皮肤;
降——体表降温:用冰袋置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用冷水喷洒全身配合强风扇吹风(蒸发散热是关键);
联——联系医疗:立即拨打120,清晰告知“疑似热射病”;
喂——喂食液体:清醒患者每小时补充500毫升至1000毫升含钠钾饮品;
防——防止窒息:抽搐、呕吐者采取侧卧位,清理口腔防窒息。
特别提醒:降温优先于转运!当转运与降温冲突时,应“边降温边转运”。
四、生命接力:医院救治的“十早一禁”原则
2025年《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提出救治生命链:快速识别→现场急救→后送转运→医院救治→康复与返岗。
医院救治遵循“十早一禁”原则——
早降温:30分钟内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使用冰帽保护大脑);
早插管:保障气道安全;
早抗凝:预防DIC;
早血液净化:快速降温和清除炎症因子;
以及早扩容、早镇静、早抗炎、早肠内营养、早脱水治疗、早免疫调理。
一禁:凝血功能紊乱时严禁手术。
五、高危人群:警惕室内“闷蒸型”热射病
热射病不仅发生在户外暴晒环境,部分老年人因节省开支或行动不便,长期处于闷热封闭室内,也极易发生热射病,且发病前期不易觉察。
空调使用建议:室温保持在26℃左右,避免环境温度超过30℃且湿度>73%的中暑气象阈值。
六、科学预防:记住“六字防护法”
散:用湿毛巾擦拭手、胳膊和后颈帮助散热;
补:主动饮水,每小时补充200毫升至300毫升含电解质饮品(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适:户外工作者避免高温时段作业,适当增加休息时间;
药:常备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
观:警惕“烫晃晕乱”预警信号(皮肤灼烫、步态摇晃、头晕头痛、行为错乱);
查:查询当日热指数表,科学安排活动。
体能好不等于耐热性好,户外工作者和运动员应合理安排工作和运动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作业或高强度运动。适当增加休息时间,在阴凉通风处休息,缓解疲劳和恢复体力,降低热射病的发生概率。当气温突破35℃时,请打开空调,补充盐水,关心身边独居老人——这些简单举动,足以在炎炎夏日为自己和他人守住生命防线。
(柳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陈国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