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之所以称为手足口病,是因为该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手、脚、口腔这些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病毒主要攻击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绝大多数孩子感染后症状较轻,可以自愈。
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1. 粪口途径: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毒存在于患儿的粪便中,如果其他儿童接触被粪便污染的玩具、毛巾、餐具、门把手等,再经口进入体内,就可能被感染。给患病的婴幼儿换尿布后未彻底洗手再接触其他物品或儿童,是重要的传播环节。
2. 呼吸道飞沫传播: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
3.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儿疱疹中的液体(破溃后)或被其污染的物品。
4. 消化道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
手足口病的症状
1. 发热:往往是首发症状,多为中低烧(38℃左右),也可能高烧(超过39℃),持续一两天或更长。
2. 口腔疱疹、溃疡:口腔内(舌头、牙龈、颊黏膜、上颚等)出现小疱疹,很快破溃形成小溃疡。这是患儿最痛苦的症状,会导致疼痛、拒食、流口水、哭闹不安。
3. 皮疹:手掌、脚掌、手指脚趾缝、肛周等部位出现红色小斑丘疹,很快发展为周围有红晕的小疱疹。
4. 其他症状: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轻微咳嗽、流鼻涕等感冒样症状,少数患儿可能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只有口腔疱疹)。
手足口病的治疗和护理
目前没有针对肠道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药物,手足口病轻症的治疗原则是对症支持治疗和精心护理,等待自愈,通常需要7天至10天。
1. 退热:体温超过38.5℃或孩子因发热明显不适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需遵医嘱或说明书。
2.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温水、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或用棉签蘸取轻轻擦拭。口腔疼痛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解疼痛的喷剂或凝胶。
3. 饮食:选择温凉、清淡、软烂、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粥、面条、米糊、冷藏酸奶、果泥,避免酸、咸、热、硬的食物刺激溃疡。少量多次喂食,保证水分和营养充足。
4. 皮疹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剪短指甲,避免抓挠以防感染。疱疹如破溃,可局部涂擦碘伏消毒。
5. 居家隔离与休息:患儿应居家隔离至少2周,直至所有疱疹结痂、消退,避免传染给他人,尤其避免接触其他婴幼儿。同时保证充足休息。
6. 补液:鼓励多饮水,可饮用凉白开、口服补液盐等,预防脱水,尤其在高热、口腔疼痛进食少时。
此外,抗生素对手足口病无效,除非合并细菌感染(需由医生判断使用),否则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 勤洗手:家长和孩子都要养成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的习惯,特别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处理孩子粪便及尿布后。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
2. 注意食品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餐具充分清洗消毒。
3. 保持环境卫生:经常清洁和消毒孩子常接触的物品,包括玩具、门把手、桌椅、地面等,可使用对肠道病毒有效的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同时保持居室通风。
4. 避免接触传染源:手足口病高发期,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室内游乐场)。避免接触患儿及其物品。
5. 接种疫苗:目前有针对EV71型病毒的灭活疫苗,虽然不能预防所有手足口病,但能有效预防由EV71引起的重症和死亡病例。这是预防重症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手足口病不是“得一次就终身免疫”的传染病,不同型别的病毒可导致多次感染。即使接种了EV71疫苗,仍可能感染其他肠道病毒引起手足口病(但通常症状较轻),因此日常预防措施依然重要。
手足口病常见,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能让家长从容应对。保持冷静、做好预防、细心观察、科学护理、会识别危险信号、必要时及时就医,是守护孩子健康的关键。
(柳州市人民医院儿科 蓝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