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8月01日

千里情牵心相守 六三春秋共白头

——文源社区93岁的王尽礼与86岁的凌秋萍相识相携的故事

王尽礼与凌秋萍。

两人的结婚证。

○○全媒体记者 李烜宜

实习生 杨欣雨

近日,记者来到城中区沿江街道文源社区的荣和天誉小区,见到了93岁的王尽礼和86岁的凌秋萍。

凌秋萍拿出珍藏的结婚照相框向记者展示,结婚照两侧还有两人年轻时的独照,王尽礼穿着军装,英俊挺拔,凌秋萍扎着麻花辫,笑靥如花。如今,两人眼角的皱纹溢出满满笑意,他们向记者讲述相伴63年的温情故事。

分隔两地 感情坚如磐石

“我的生日是8月1日,现在又是一名退役军人,这辈子跟部队缘分很深!”王尽礼介绍,1951年,在上海读高中的他报名参军,进入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就读,1953年毕业后分配至东海舰队。“我在军舰上当过通讯员,也守过岛。”王尽礼说,1956年起他任东海舰队训练团某部队教员。

在朋友的介绍下,王尽礼与上海老乡凌秋萍相识。“当时我们还挺聊得来的,他话不多,很踏实。很快我们就在一起了,于1962年喜结连理。”凌秋萍一边说,一边给记者展示他们的结婚证,“这张结婚证已经有63年,纸都黄了。”

婚后的日子,充满了聚少离多的牵挂。1963年,大儿子的出生为这个小家带来了无限欢乐,而此时凌秋萍大专毕业后被分配到柳州工作。一年两次的探亲假,成为他们最珍贵的团圆时光。平时只能靠书信联系,但他们的感情坚如磐石。

赴柳团圆 酿出幸福滋味

回忆过去,凌秋萍的脸上洋溢着温柔的笑意。“先生脾气很好,我俩也从不互相抱怨。”这简单的一句话,道尽了王尽礼和凌秋萍63年来细水长流的包容与理解。

曾立过三次三等功的王尽礼复员后,放弃了留在家乡上海的机会,转业来到柳州,与妻子同在十一冶集团工作。将生活重心逐渐转向家庭的王尽礼,对学习的热情依旧不减。1987年,55岁的他决定参加自考,攻读政治教育本科。

如今,两人的大儿子在国外工作,二儿子回到家乡上海,小儿子扎根柳州,孙辈、重孙辈也都茁壮成长。在平凡的日子里,“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成了王尽礼的口头禅。“他现在腿脚不太方便,而我每天在小区遛狗,回来跟他聊聊趣事。”凌秋萍说,过好每一天,就是最大的幸福。

助人为乐 关注邻里生活

“王老经常助人为乐,他们一家都很有爱心。”文源社区党委书记李文英称赞道。几年前,王尽礼与凌秋萍主动捐款用于疫情防控工作。发现步梯间的电灯损坏、存在安全隐患时,已经89岁的王尽礼在步梯间上下走动,摸排故障情况,并绘制出详尽的“路灯故障图”,建议物业对楼梯间路灯进行更全面的检查。发现楼道口的铁门设置不便于坐轮椅的残疾居民通行,王尽礼也及时反映,为残疾居民出行带来了便利。

“我觉得这些都是小事。现在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感、安全感。”王尽礼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他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许多新鲜事,日常在家喜欢看新闻节目,经常阅读《柳州日报》《柳州晚报》,街道社区也常常提供不少便民服务。

“老伴经常跟我念叨,期待着2027年建军100周年,到那时他都95岁啦。”凌秋萍说,如今两人最大的心愿是家人健康,幸福相伴。

--> 2025-08-01 ——文源社区93岁的王尽礼与86岁的凌秋萍相识相携的故事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50202.html 1 千里情牵心相守 六三春秋共白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