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流感每年都会带走数以万计儿童的生命,这绝非普通的感冒,而是一种需要家长高度警惕的疾病。
为何儿童流感更危险
1. 病毒本质不同:普通感冒由鼻病毒等引起,症状温和;流感则由甲(A)、乙(B)型流感病毒驱动,变异快、传染性强,能引发全身猛烈炎症。
2. 儿童的“高危标签”:儿童免疫系统尚未成熟,防御力不足,呼吸道短窄使得病毒更易侵入下呼吸道;分泌物清除能力弱,易导致气道阻塞和继发感染。高危群体为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有基础病(如哮喘、心脏病、神经疾病、免疫缺陷)的孩子。
3. 症状更具欺骗性与凶险性:突发高热,体温会迅速升至39℃至40℃,持续高热3天至5天,退热药效果短暂;出现剧烈头痛、肌肉酸痛、极度乏力、嗜睡、畏寒等症状;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干咳、喉咙痛、流涕,婴幼儿易伴喘息;胃肠发出警报,如恶心、呕吐、腹泻,易误诊为胃肠炎。重症患儿常表现为极度萎靡、反应迟钝、拒食拒水,反常的安静是一种危险信号。
接种疫苗是预防关键
为何儿童每年都要打流感疫苗?这是因为流感病毒年年变异,上年疫苗的保护力大幅下降,疫苗成分也会随之每年更新。
流感疫苗接种的最佳时机为每年秋季,通常在9月至10月,以确保儿童在流感高峰(冬春季)前产生充分保护力。整个流行季接种仍有益。
超过6月龄的所有儿童均应接种流感疫苗,6月龄以下婴儿的防护依赖于其照护者和密切接触者的接种(形成“茧式保护”)。6月龄至3岁的儿童通常接种灭活流感疫苗,超过3岁的儿童接种灭活疫苗或减毒活鼻喷疫苗(需经医生评估是否适用)。
儿童流感的日常防护
1. 勤洗手、讲卫生:正确的洗手方法为用肥皂或洗手液以及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免洗洗手液可作为外出时手部清洁的物品。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弯遮挡口鼻,用完的纸巾立刻丢弃。到医院或密闭、人多的室内等高风险场所,应规范佩戴合格口罩。
2. 室内通风消毒:家中定时开窗通风,常清洁消毒高频接触物,如门把手、玩具等。
3. 筑牢免疫基础:保持均衡营养、充足睡眠,日常适度运动、多喝水。在流感高发期,家长应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
儿童流感的治疗护理
1. 药物治疗
症状出现48小时内开始服用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效果最佳,重症/高危患儿超过48小时仍可能受益。剂量和疗程由医生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确定,勿自行购买服用或随意停药。
2. 家庭护理
让患儿充分休息,同时足量补液,以对抗脱水(发烧、呕吐、腹泻),可饮用水、口服补液盐、清淡汤汁。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粥、面条等,不强喂,少量多餐。
患儿高烧不适时,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注意年龄限制和剂量),禁用阿司匹林。家长应密切监护,重点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呼吸、脱水迹象。
患儿如出现以下状况需紧急就医:呼吸急促费力、胸痛,嘴唇或脸色发青;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嗜睡难唤醒,持续哭闹抽搐;拒食拒水,尿量显著减少;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退烧后病情突然加重;呕吐剧烈导致无法进食和喝水,便中带血等。
儿童流感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流感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只杀细菌,对病毒无效。滥用抗生素反而增加耐药风险。当明确为继发细菌感染(如细菌性肺炎、中耳炎)时才需使用抗生素。
误区二:烧退了就表明流感好了。
退烧并不等于流感病毒清除。患儿仍需休息隔离,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心肌炎等并发症。传染期可持续至症状消失后数天。
误区三:在室内熏醋能防治流感。
服用板蓝根、维生素C,或在室内熏醋等是无可靠证据的防治流感的方法,过度依赖可能延误正规治疗。
流感对儿童的威胁不容轻视。每一次对孩子高热的警觉、每一次指导孩子规范洗手、每一次带孩子及时接种疫苗,都在加固孩子的健康堤坝。医学防线始于认知,家庭堡垒筑于点滴,家长应成为孩子健康的“第一预警人”。
(柳州市人民医院儿科 蓝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