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8月07日

景行路:一条浸着文庙墨香的老街

景行路。

○○全媒体记者 赵伟翔

在柳州市城中区的闹市里,藏着条不足千米的景行路。北边连着解放南路,南边挨着映山街,离热闹的五星商业步行街也很近,正好卡在老商圈和文化区的当口。

很多人觉得这街名是因旁边的景行小学而来,其实这事得倒过来捋。要论“景行”二字的来头,可比该校老得多——早在《诗经》里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句子。后来司马迁写《史记》时,拿这话来夸孔子的德行像大山一样让人仰望,行事像大道一样值得效仿。把这两个字刻在路牌上,这条老街仿佛就有了精气神。

为啥这条窄巷子担得起这么大的名头?柳州文史专家陈铁生说,这全沾了老文庙的光。

柳州文庙的历史能数到上千年前。当年柳宗元在柳州当刺史时,就重修过文庙推兴教育。不过唐代的那座文庙在哪儿,现在已经说不清了。从明清到民国,柳州府文庙就坐落在如今龙城中学景行校区里,正好挨着景行路。早年间,这一带可不是现在的样子。上世纪30年代前,这里有条挺深的沟,沟上搭着木桥,青石板路让行人踩得锃亮,老辈人都叫它“木桥街”。后来城市改造,木桥拆了,沟壑填了,把木桥街、书院背、会馆街这几片老街连起来,才有了现在景行路的模样。后人为了记着这片曾有文庙的历史,就从司马迁赞孔子的话里摘了“景行”二字做了路名。

从柳宗元修文庙开始,柳州就成了中原儒学在华南的重要落脚点。文庙既是祭孔子的地方,也是学堂。明清时候,这一带书院特别多,读书人也扎堆,“景行”这名字,正好配得上这片重教崇文的土地。更有意思的是街道和学校的缘分。1907年,原来的柳江书院改成了马邑两等小学堂,后来几经改名成了景行小学。

现在走在景行路上,既能看见街坊邻居的烟火气,又能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让人想起“教书育人”的老传统。而这传统的根,就是曾经在旁边的文庙。文庙旧址后来成了二中、龙城中学的校区,也算是传下了“庙学合一”的文脉。

2010年,重建的柳州文庙立在了东台山下,和景行路遥遥相对,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从木桥街到景行路,从沟壑遍地到平坦大道,这街名的变化,就像一部浓缩的柳州文化史。当行人走过景行路时,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脚下的土地既承载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也因文庙的历史而镌刻着“见贤思齐”的文化密码——这正是地名最动人的魅力。

--> 2025-08-07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50548.html 1 景行路:一条浸着文庙墨香的老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