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名年轻的研究生在球场上奔跑时突然倒下,再未醒来——心脏骤停这个无声的杀手,不分年龄、时间与地点,瞬间便能夺走一个鲜活的生命。
心脏骤停并非心脏病发作的简单同义词。心脏病发作多因血管堵塞、心肌缺血而疼痛如绞,患者通常意识尚存;而心脏骤停是心脏毫无征兆地骤然罢工,有效泵血瞬间停止,患者立刻倒地、意识全无、呼吸停止。
心脏骤停的致命机制
当心脏电活动陷入一片混乱风暴(如心室颤动)或完全沉寂(心脏停搏)时,血液循环随之崩溃。大脑缺氧超过6分钟,不可逆的损伤便已开始;超过10分钟,生存希望渺茫。
冰冷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经历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足0.1%。
心脏骤停救援的4个步骤
心脏骤停的救援,是一场刻不容缓的生命争夺战,其核心在于“早”——早识别、早呼救、早心肺复苏(CPR)、早除颤(AED)。
第一步:敏锐识别,抓住生机
判断意识:轻拍患者双肩,在耳边大声呼喊:“你怎么了?”全无反应者,危险系数高。
检查呼吸:观察患者胸腹部起伏状态,时间需5~10秒。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如同濒死的鱼在挣扎吸气),即是心脏骤停的明确警报。
第二步:紧急呼救,启动救援链
立即高喊:“快来人啊!有人晕倒了!”指定一人拨打120,务必清晰告知事发地点与患者状况。
指定另一人火速寻找最近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逆转室颤的关键“神器”。
第三步:实施心肺复苏,徒手重启生命泵
正确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段)。
标准按压姿势:一手掌根紧贴定位点,另一手交叉重叠,十指相扣上翘,双臂与地面垂直,用整个上半身的力量向下压。
关键按压参数:
深度:成人至少5厘米,不超过6厘米(约半个手机高度)。
频率:每分钟100次至120次。
回弹: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充分回弹,手不离胸。
持续:尽量减少中断,坚持按压直到专业救援人员赶来或患者恢复反应。
第四步:AED火速除颤,击碎死亡节律
AED送达后,立即开启电源。按图示贴好电极片(一片右上胸,一片左下胸外缘)。AED自动分析心律时,确保所有人不接触患者。
若建议除颤,再次确认无人接触患者后,按下闪烁的除颤按钮。除颤后不要等待,立刻恢复心肺复苏,AED会定期提示再次分析心律。
走出误区,勇敢施救
误区一:“我不是医生,不敢救。”
真相: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可将患者生存率提升2-3倍!
误区二:“必须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
真相:单纯高质量胸外按压同样能救命,对未经培训者尤其推荐。若掌握技能,进行30次按压可配合2次人工呼吸。
误区三:“AED太复杂,我不会用。”
真相:AED专为公众设计,开机即可听语音指令,操作简单安全(仅对需除颤者放电)。
构筑生命之网,完善社会急救体系
AED的普及与地图化:呼吁在机场、地铁、商场、学校、社区广泛配置AED,并接入地图App(如微信、支付宝的“急救地图”功能),实现一键导航。
全民急救培训常态化:推动急救课程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让CPR+AED操作成为一项基本生活技能。
高效应急响应系统:推广120调度员电话指导CPR(MPDS系统),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识别心脏骤停、勇敢实施高质量CPR、熟练使用AED,这些不仅是技能,更是生命的火种。每一次有效按压,都是对死神的直接抵抗;每一次AED的及时启用,都可能重燃生命的火焰。从此刻开始,主动了解身边的AED位置,至少参与一次急救培训,将知识转化为守护的力量。
当无数个体汇聚成知晓急救知识、勇敢且能施救的群体,我们便共同编织了一张坚韧的“生命之网”。这张网,接住的不只是某个人的生命,更是整个社会对生命的敬意与担当。当心脏骤停的警报拉响时,愿我们都能挺身而出,为生命而战。
(柳州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 韦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