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8月08日

防空碉堡:筑起柳州旧机场的地面防线

防空碉堡。

碉堡内部。

○○全媒体记者

赵伟翔 罗妙 韦苏玲

在柳南区航五路的一处街角,一座旧机场防空碉堡历经八十余载风雨,仍静静伫立。它敦实的身影嵌在现代楼宇之间,仿佛一名沉默的老兵,满身斑驳却风骨依旧,正等待着过往行人驻足,听它讲一段烽火岁月里的故事。

4日上午,“咣当”一声,当管理人员将铁门打开,敦实厚重的碉堡出现在记者眼前。这座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遗迹,主体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外径约7米、内径5.5米,墙体近1米厚,即便被岁月侵蚀,触摸起来仍觉水泥坚硬质感,似在诉说当年御敌的决心。细看其外观,呈独特上下分层结构,中间设通道连通。下层以石块与混凝土混合垒砌;上层是相对规整的混凝土筑体,顶部矗立小型瞭望台。在粗犷石材拼接处,战火灼烧痕迹清晰可见。

柳州市军事博物园副主任王普生介绍,这上下层各有妙用:下层坚固厚重,可抵御炮弹冲击,内部空间能囤放弹药、安置通信设备,为作战提供物资与指挥保障,通道则方便兵力、物资传递;上层瞭望台与周身5个观察孔、枪眼配合,构成监视警戒网。那些不规则矩形开口外宽内窄,构造暗藏玄机,既利于内部的士兵有效观察、射击,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外来伤害。

回溯历史,碉堡是抗战时期柳州城防体系的关键一环。1933年,柳州城厢后备队配合桂军第七军24师始建相关防御设施,后为保护柳州机场、火车站等重要交通设施和城市周围、柳江两岸及交通要道等而扩建。

“抗战时期,从帽合至张公岭,每隔60米至70米便有一座守卫柳州机场的碉堡。”王普生说。这些防御工事由战车防御壕、散兵壕、掩体坑道、碉堡、炮台、战壕、指挥所等组成,均为片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形状不一,多倚仗地形而建,分别位于当时的张公岭、鸡喇、金鸡岭、磨滩村、大鹅山、小鹅山、新云村、门头村等地,现除张公岭环山工事较为完整外,其他尚存约28处。

2013年,柳州旧机场及城防工事群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烽火岁月里,柳州机场先后驻扎中国空军、苏联志愿航空队、美国飞虎队,他们以机场为基地升空作战,碉堡内士兵屏息紧盯信号,与空中战机形成地空联动。1943年至1944年,日军频繁空袭柳州机场,妄图摧毁战略枢纽。每当日军战机来袭,碉堡内的士兵通过观察孔迅速预警,引导高射炮部队反击,为我方战机升空争取宝贵时间。若日军以地面部队配合空袭,如伞兵空降或步兵突袭,碉堡守军便依托坚固工事顽强阻击。

如今,硝烟散尽,防空碉堡褪去军事防御功能,保护性修缮后被赋予了新使命。它不再是没有温度的工事,而是承载城市记忆的“活化石”。斑驳墙体如直观历史教材,每道裂痕深藏往昔故事,5个枪眼静静诉说当年的紧张与坚守。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抗战文物的保护利用,对柳州旧机场及城防工事群旧址进行了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这座防空碉堡,正是柳州守护历史、传承记忆的生动缩影,静静伫立于城市一隅,时刻提醒后人:铭记历史,方能砥砺前行。

--> 2025-08-08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50607.html 1 防空碉堡:筑起柳州旧机场的地面防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