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8月13日

发热的原因与护理要点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涉及肺部、气道以及相关的呼吸器官,其症状多样,从轻微的咳嗽到严重的呼吸困难都可能发生。发热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往往提示着体内存在某种炎症反应,患者及其照护者需及时识别症状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指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正常人腋下体温一般为36摄氏度至37摄氏度,腋温超过37.3摄氏度为发热,超过38摄氏度为中度发热,超过39摄氏度为高热。

发热的原因有哪些

1.感染性发热: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侵入后引起的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或机械性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创伤或大手术后的组织损伤;组织坏死或细胞破坏,如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应等。(2)变态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等。(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4)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心排血量降低,尿量减少,以及组织水肿隔热作用,使皮肤散热减少,引起体温升高。某些皮肤病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也可使皮肤散热减少,引起发热。(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常见于物理性因素,如中暑;化学性因素,如重度催眠药中毒;机械性因素,如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血及颅内压升高等。(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此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畏寒或寒战,口唇发绀,自觉外界非常寒冷。

2.高热持续期:是体温达到高峰并保持一定水平的时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深,头痛、烦躁和口渴等。此期可有少量出汗。

3.体温下降期:机体的自卫作用致热原已被清除,或因患者接受了治疗,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从而导致体温逐渐下降,达到正常水平。此期多大量出汗。

发热患者有哪些护理要点

1.提供舒适的环境: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保持房间适宜的温度、湿度,定时通风。

2.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高热患者由于新陈代谢率升高,消耗大而进食少,体质虚弱,因此发热期间应尽量卧床休息。

3.定时监测体温:加强对高热患者体温的监测,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测量1次。

4.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摄氏度时,用冷毛巾敷头部进行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用温水擦浴,必要时药物降温。实施降温措施30分钟后监测体温变化。

5.补充营养:高热时,分解代谢增加,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同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使胃肠活动减慢及消化吸收减弱,易引起消瘦、衰弱和营养不良。因此,应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不能经口进食者,必要时用鼻饲补充营养。高热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经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等。

6.观察用药效果:遵医嘱应用退热药、抗生素,观察患者用药效果、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7.做好基础护理:发热患者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降低及维生素缺乏,易引起口腔溃疡,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退热过程中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以防感冒。用冰袋降温时,应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冻伤。

8.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高热患者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易造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休克表现,应密切观察。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咳痰、喘息、胸痛、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就医。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儿童呼吸病区 张玲)

--> 2025-08-13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50909.html 1 发热的原因与护理要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