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8月15日

科学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CO)作为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气体,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常见副产物。当它进入人体后,会以高于氧气200倍至300倍的结合力抢占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导致全身组织器官陷入缺氧状态,引发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多发于寒冷季节,与密闭环境密切相关,却因无法通过感官识别而极具隐蔽性和危险性。

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危场景

1. 取暖与烹饪:使用柴火、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燃料取暖或烹饪时,若燃烧不充分或通风不良,极易导致一氧化碳积聚。近年兴起的“围炉煮茶”因同样原因已引发多起中毒事件。

2. 燃气热水器:国家已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直排式燃气热水器,但仍有部分群众在使用。直排式燃气热水器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如安装在通风不良处则风险更高。

3. 汽车尾气:在密闭空间内长时间发动汽车,或在车内开空调睡觉,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可通过空调系统进入车厢。

4. 其他发动机泄漏:居民区附近运行的柴(汽)油发电机等设备,若发生一氧化碳泄漏至生活空间,同样构成严重威胁。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识别

一氧化碳无法被人的感官(视觉、嗅觉、触觉)察觉,识别中毒主要依赖症状观察和环境判断。

1. 早期/轻度中毒:会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全身乏力等症状。及时脱离环境、呼吸新鲜空气可缓解。

2. 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重,出现面色潮红、口唇呈特征性樱桃红色、多汗、脉搏加速、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步态不稳,甚至昏迷。

3. 重度中毒:迅速陷入深度昏迷,伴有抽搐、呼吸困难、血压骤降,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致死。幸存者常有严重后遗症,如记忆减退、智力障碍、精神异常、运动障碍等。

4. 迟发性脑病:部分患者(尤其昏迷时间长者)在经历数日至数周的“假愈期”后,可能突发痴呆、精神异常、震颤麻痹、感觉运动障碍等严重神经系统损害。

现场急救与医疗救治要点

(一)现场急救

1. 立即行动:迅速熄灭火源/切断气源,开窗通风。

2. 安全转移:在确保自身安全前提下,将昏迷者移至空气清新处。

3. 畅通呼吸:解开昏迷者衣领裤带,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其呼吸道通畅。

4. 紧急求助: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有条件的尽早给予吸氧。

(二)医疗救治

1. 诊断与鉴别:典型病例诊断较易,但需与单纯窒息、其他毒气中毒、脑血管意外等鉴别,尤其对就诊晚的患者需警惕皮肤疱疹等非典型表现。

2. 核心治疗:高压氧治疗是特效手段,应尽早足疗程使用,能有效加速一氧化碳排出,减轻组织损伤,显著降低迟发性脑病风险。

3. 预后评估:轻中度中毒预后良好;重度中毒恢复缓慢,后遗症发生率高,需长期随访和康复治疗。

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1. 设备安全是基石

规范安装与维护:燃气灶、热水器、暖炉等必须由专业人员规范安装(热水器严禁安装在浴室内),定期检查连接管(防老化、破损、虫咬)及设备状态,怀疑漏气立即检修。

淘汰隐患设备:坚决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直排式燃气热水器。

2. 通风换气是关键

使用任何燃料设备(取暖、烹饪)时,必须保持门窗通风。车辆避免在密闭车库长时间怠速;行车或停车开空调时,应定期开窗通风。

3. 技术防护添保障

在厨房、浴室、卧室、车库等高风险区域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它能实时监测一氧化碳浓度,在超标时发出尖锐警报,为逃生和处置争取宝贵时间。

4. 提升意识守底线

充分认识一氧化碳的隐蔽性和危险性,尤其在寒冷季节和高风险活动中,如围炉、长时间沐浴、车内休息,应保持高度警惕。

一氧化碳中毒虽凶险隐蔽,但本质是可防可控的。安全无小事,尤其是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必须对伴随的风险保持清醒认知。通过掌握科学知识及应急技能、落实根本措施和提升全民安全意识,我们完全有能力构筑坚固防线,让这个“隐形杀手”无处遁形,切实守护好自身与家人的生命安全。防范一氧化碳中毒,是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安全必修课。

(柳州市人民医院 莫昭媛)

--> 2025-08-15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51072.html 1 科学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