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主要由肝脏产生的促血小板生成素巨核细胞生成。当血管出现损伤,血小板会第一时间聚集、黏附在伤口处,形成临时“塞子”止血,并释放信号启动更复杂的凝血过程。在健康状态下,衰老的血小板被肝脏和脾脏清除,血小板的数量取决于其在体内生成、分布和破坏的平衡。
什么是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通常成年人低于100×10^9/L)。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9/L为重度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可能带来出血风险,相关症状有——
1.皮肤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瘀斑或紫癜,通常为自发性,轻轻碰撞或无明显诱因下即可出现,常见于四肢、躯干等部位。
2.黏膜出血:鼻腔出血较为常见,多为双侧鼻腔出血;牙龈出血在刷牙、进食硬物时容易发生,严重时可出现自发性出血;口腔黏膜还可能出现血泡。
3.内脏出血:当血小板严重减少时,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便血;泌尿系统出血可见血尿;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阴道不规则出血。最严重的情况是颅内出血,可表现为头晕、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物模糊,甚至意识障碍、昏迷,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1.假性血小板减少:0.1%的抽血样本存在血小板聚集。
2.血小板生成减少:(1)先天因素,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遗传性血小板减少伴无桡骨症、范科尼综合征等。(2)脊髓发育不良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3)药物或毒素作用,如酒精影响、放疗或化疗。(4)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5)感染败血症、肺结核、麻疹、HIV、风疹、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EB病毒等。
3.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最常见机制):(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须排除孤立性血小板减少症,大血小板少见,但外周血涂片和脾脏大小正常。(2)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或输血反应。(3)药物影响,阿昔单抗、卡马西平、头孢菌素类、西咪替丁等药物可能引起;别嘌醇、胺碘酮、阿司匹林、秋水仙碱、达那唑等药物较小可能引起。(4)感染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病、HIV、EB病毒等。
4.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1)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相关,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HELLP综合征)、恶性高血压。(2)其他原因,如血管炎或人工心脏瓣膜植入后。
5.脾隔离症:门静脉高压、戈谢病、淋巴瘤/白血病或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
6.其他原因:如妊娠、大量输血后等。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
若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血小板抗体检测、凝血功能检查等,以确定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针对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关键在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对因治疗:由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应及时停用相关药物;若是感染所致,需积极控制感染;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血小板减少,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调节免疫功能;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需根据具体疾病类型进行相应的化疗、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2.对症治疗:当血小板严重减少、有明显出血倾向或已发生出血时,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以迅速提升血小板数量,控制出血;还可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促进血小板生成。
患者的日常护理
1.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日常活动中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碰撞等,避免参加容易受伤的运动。
2.注意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用力刷牙损伤牙龈;不用牙签剔牙,防止牙龈出血。
3.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过硬、尖锐的食物,以防划伤口腔和消化道黏膜;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K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牛奶、瘦肉等,有助于改善血管壁功能和促进凝血。
4.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5.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柳州市工人医院血液科 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