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罗妙 实习生 韦湘瑜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我市曾亲历阅兵荣光的何计灵、唐日斌、何建君在电视机前观看了盛典。
“如今的装备先进多了,受阅方阵也更加壮观。”10年前参加了阅兵的军休干部何计灵尤为关注新型军事装备。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何计灵作为装备方队指挥员,分秒不差地喊着“前进”号令,与队友光荣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如今,人民军队各军种装备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何计灵说,从陆军的坦克、步枪,到空军战机和海军舰艇,无不焕然一新。单兵武器从95式步枪演进至191式自动步枪,不仅精度大幅提升,更注重人机工效——可自动调枪托,能适应不同体型,尽显人性化设计的进步。各军兵种按作战体系编组受阅,展现出国家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现代化体系作战思维。
“受阅那一刻,全军将士目光如炬,呼号声震天动地,气势排山倒海,我瞬间热泪盈眶。”三江侗族自治县退役军人唐日斌说。2009年与2019年,唐日斌先后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70周年阅兵,两次踏过天安门广场前的阅兵线。
唐日斌将阅兵选拔与训练形容为“对心理和身体的极度考验”。2009年,他作为步兵方队的一员参与训练,时值2月,大雪纷飞的塞北阅兵集训基地气温低至零下28摄氏度。历经数月的严寒磨砺与严格筛选,800人的集训队伍最终只有152名队员通过考核。2019年,唐日斌既是维和方队的受阅队员,也是教练员。那年9月,在北京沙河阅兵村的飞机跑道上,他每天穿着作战靴参加高强度训练。由于训练量大、天气炎热,他的脚被反复磨破,导致发炎肿胀。但疼痛没有让唐日斌退缩,每晚等战友们都睡熟了,他一个人悄悄来到楼道间,用纱布和消炎药清洗伤口、换药包扎。2019年10月1日,唐日斌忍着疼痛,再一次昂首挺胸、步履坚定地丈量着天安门前的光荣之路。
“能够成为阅兵队伍中的一员,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柳南区退役军人何建君在观看大会直播后分享了自己的心得。2009年,27岁的何建君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装备方队载员,前期主要训练科目包括呼号、军姿与登车。在他的回忆里,最“磨人”的是“静站八股劲”:腿臂夹劲、腹部收劲、臀部提劲、胸部挺劲、两手贴劲、脖子提劲、头部顶劲、两眼睁劲。一次训练长达3小时至4小时,即便肌肉酸胀、颤抖也不能松劲。
正是凭借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在受阅当天,何建君与战友们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威武严整的军容,在祖国和人民的注视下,乘坐先进装备驶过天安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