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宁静波 李汶璟
根据铁路部门规定,9月30日之后,纸质报销凭证全面停用,由电子发票取代。消息一出,“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话题引发热议,大家纷纷开启“怀旧模式”,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珍藏的纸质火车票,分享车票背后的故事。市民们对此有何看法?连日来,记者进行了多方走访。
纸质火车票是记忆的载体
在这场“集体怀旧”中,一张纸质火车票成了大众记忆的载体。火车票上的出发地与目的地,如同一条无形的线,串联起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时刻。
37岁的市民梁女士珍藏着一本特别的笔记本,里面整齐夹满了多张纸质火车票。“这些车票是我青春的见证,每一张都承载着一段独一无二的回忆。”梁女士笑着回忆,其中既有她读书时在家乡与学校间往返的路途,也有和朋友结伴出游的旅程。“大学4年、研究生3年,每次坐火车回家,心情都无比激动。每当翻开笔记本,旅途中的欢声笑语和美丽风景就会浮现在眼前。”
同样对纸质火车票有情怀的还有市民吴祉婧,她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在每张火车票上写下当时的心情。“刚离开家,又想家了”“和舍长的元旦之旅结束了”……这些简短的文字,让火车票成了她出行的专属纪念,也成了独特的回忆标签。“只要看到这些车票和上面的字,立刻回想起当时的心情和经历。”吴祉婧说。
而对旅客韦政良而言,火车票不仅是一张简单的乘车凭证,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意义。“我经常往返于湖南长沙和广西梧州两地,为了见女朋友,有时一个月可以攒下20多张火车票。”韦政良说,他特意将这些火车票细心整理,装订成一本厚厚的册子,小小的车票也寄托着他们的爱情。
不同时期火车票见证铁路发展
除了个人情感的寄托,纸质火车票更像是一名“见证者”,默默记录着我国铁路事业数十年的飞速发展历程。
57岁的姚永民是一名铁路职工,他收藏着一沓厚实的“票本”,包含了他近40年来从各处“淘”来的、自己乘坐火车留下的纸质火车票,足足有上千张。“你看,手写火车票、硬板火车票、软纸火车票、磁介质火车票,我这里都有。”谈及这些“宝贝”,姚永民满眼兴奋。
“这张1953年左右的车票是我‘淘’来的,当时还是柳州铁路管理局。这张手写车票大约是1959年的,当时还没有电脑售票,车次、乘车人等信息全靠售票员一笔一画写,字迹得凑近了才能看清。”姚永民轻轻拂着泛黄的票根,如数家珍,“上世纪90年代,硬板票成了主流,这张硬卡印着乘车站点、车次和价格,还能看到检票印记,当时检票全靠人工剪口,‘咔嚓’一声,就知道该上车了。”
翻到近些年的票页,软纸火车票上的二维码和打印字体逐渐清晰,姚永民笑着说:“这时候买票方便多了,能在代售点或者车站自助机上打印,票面信息也更全面,后来要求实名制乘车,乘车人的身份证号都印在票上。再往后,磁介质票出现,刷一下就能过闸机,比以前人工检票快多了。”
细数不同时期的火车票,姚永民感慨:“这些车票就像一本‘铁路日记’,不仅记录了我几十年来的出行路,更见证了铁路工程从绿皮车到高铁的发展。如今出行越来越便利,列车上的设施越来越完善,乘坐体验也更舒适了。”
电子客票更为便利
其实,火车票“无纸化”的脚步早已迈开。2020年6月,电子客票在全国普速铁路推广实施。乘客持有效身份证件即可“一证通行”,纸质火车票的功能逐渐转变为“仅供报销使用”。如今,随着电子发票的全面普及,纸质火车票最后的使命也将完成。
多数市民都认可电子客票的便利。“现在乘车不用揣着票,身份证一刷就能上车,也不用再提前到火车站取票了。”梁女士的话,说出了不少人的感受。
但面对纸质火车票的退场,很多人还是难掩不舍。最近几天,不少旅客特意绕到车站的自助取票机前,打印一张纸质凭证留作纪念。21岁的唐悦佳即将赴武汉读大学,“听说纸质凭证要取消了,特意来打印一张。”她说,虽然电子票更为方便,但这张纸质票拿在手里,才觉得有“要去上学”的仪式感。
此外,也有部分市民认为取消纸质凭证可能会给老年群体带来不便。对此,柳州火车站客运业务科助理工程师程露介绍,虽然没有了纸质火车票,但旅客仍可以在自助机上打印行程信息单,上面有发车时间、到发车站、座位号、检票口等车票上的所有信息,方便旅客查看。此外,电子发票推行后,旅客不再需要到火车站或车票代售点打印纸质报销凭证,流程更方便、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