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雷媛媛 罗妙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我市几所经历过抗战烽火的学校,结合学校红色资源开展“开学第一课”,让同学们了解先辈们的家国情怀,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柳州高中:红色摇篮传承使命担当
防空警报骤响,学生扮演的市民惊慌奔逃,“1931年9月18日夜晚,沈阳城外柳条湖的一声爆炸,撕裂了东北宁静的夜空,三千万同胞,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9月2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抗战胜利80周年沉浸式快闪活动”在柳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柳高”)高新校区举行。活动以历史脉络为轴,通过艺术表演重现抗战历程,激发师生爱国情怀。
柳高始建于1907年,不仅是一所百年名校,更是柳州的革命摇篮。柳高校史馆里2000多件珍贵资料,承载着满满的红色记忆:1924年,柳高学生谭均任、李席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柳州籍第一批共产党员;1925年广州中山大学共产党员陈岳秀、罗琴谱应聘到柳高任教,并奉中共广东区委派遣来到柳州,开辟党的工作据点;1926年7月中旬,上级党组织派共产党员张胆从南宁来柳州,会同陈岳秀、罗琴谱成立柳州第一个党支部;同年11月,张胆以省立四中(柳高前身)学生为主体成立了共青团柳州支部,这也是柳州第一个团支部。抗日战争期间,柳高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师生,组织多种形式的抗日救国活动。
革命先辈的精神激励着青年学子奋发图强、学以报国。柳高高新校区高一新生施覃梓宸说,身为柳高学子,沐浴在柳高百年革命的光荣传统中,更明白敢担当、有作为的重要意义。
龙城中学: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您看这张照片——1949年11月25日,柳州解放当天,就在我们校园里,一位老师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9月12日下午,柳州市龙城中学教育集团东台校区的校史长廊以老照片搭配文字的形式,生动讲述学校的发展历程与红色过往。学生讲解员、柳州晚报小记者马傲儒指着墙上一幅泛黄的老照片,和集团党总支书记宋业昌讨论着如何更鲜活地讲述这些革命故事。
柳州市龙城中学创办于1935年,由高天骥、周书、龙月卿等地方贤达共同出资建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学校曾是柳州地下党组织的重要驻地,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2017年,成立龙城中学教育集团。
这所学校把这段热血岁月打造成新生入学的“第一课”。通过“情景再现”带学生重回历史现场,讲述当年学校“一手执笔、一手持枪”的故事;各班级组织“对话式”主题班会,一起讨论“如果我们生在抗战年代,该怎么做”;而学校的“寻迹式”校园导览则将课堂延伸至现实场景之中,讲解员结合校园内抗战历史地标进行现场讲解,让红色故事更丰富。
学校的故事由学生讲给学生听。学校着力培养一支学生校史讲解队,鼓励队员们用自己的语言,向同龄人讲述校史,实现“自主教育、同伴教育”的良性循环。马傲儒说,校史里让她动容的是15岁的学生周民霖,他是当年学校最年轻的中共党员,曾为柳州解放付出努力,她在讲解过程中也常和听众分享这段历史带给自己的触动。
“红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而是可触摸、可感受、可共鸣的。”宋业昌说,目前学校校史馆正在升级改造,不仅能让同学们看到抗战时期留下的历史实物,还能在视频中听到历史亲历者的口述,甚至伸手在电子屏上就能“划”过80多年的校史时间轴,校史馆将变成一座沉浸式的“实景课堂”。
窑埠街小学:红色校园培育“红孩子”
“年纪小,志气高,信念强,身体好,我们是在炮火下长大,我们是民族的小英豪……”9月3日,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校歌《我们是民族的小英豪》再次在窑埠街小学校园响起。
循着歌声,时间回到1942年那个战火纷飞的春天,郑黎亚、杨冶明、吕壁如、方兮、黄凛、沈丹风在第四战区中共特支的安排下,筹办了窑埠街实验小学(柳州市窑埠街小学前身),由时任中共特支代理书记的郑黎亚担任首任校长。他们利用教师身份作掩护,以这所小学为宣传教育阵地,既为抗战传递情报,又为党传播革命思想。
直到1947年夏天,这支22人的特支才全部撤离,结束了数年的潜伏使命,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柳州市窑埠街小学的红色历史,也在柳州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岁月更迭,红色基因早已深深烙印在窑埠街小学的每一寸土地里。学生们簇拥着首任校长郑黎亚的“红印”,记录着党史和校史“红廊”……红色光荣传统在这里代代传递。今年9月开学以来,窑埠街小学以“传承红色文脉 起航新程梦想”为主题上好意义深远的“开学第一课”:在校史馆开展“铭历史·担使命”校史课程,红领巾宣讲员为新生讲述红色历史;并于9月3日组织全校师生全程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等。
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唐小莉说,希望同学们在窑埠街小学这片红色沃土上茁壮成长,传承红色血脉,努力成长为有家国情怀的“红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