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以为肠道只是人体排泄的“下水道”,其实,肠道是决定人体胖瘦、是否生病等的关键器官,尤其在代谢与慢性疾病方面,肠道拥有权威的“话语权”。
什么是肠道菌群
要了解肠道健康,首先要理解“肠道菌群”的概念。在人体肠道里“生活”着几万亿个细菌和真菌,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拥有自己的“大脑”,即肠神经系统。
肠道菌群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益的益生菌,能帮助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制造维生素,训练免疫细胞,甚至还能调节心情,让人身心愉悦,是人体健康的盟友。另一类则是有害的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这类病菌经常“搞事”,会带来疾病。正常情况下,好坏两派菌群相对均衡,人体保持健康。一旦平衡被打破,致病菌占了上风,人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那么,为什么这个平衡度会被打破?关键因素就是病从口入。
不利于肠道健康的饮食习惯
1. 过量食用糖或食品添加剂
一些食物会悄悄损害人体肠道,改变肠道菌群平衡。饮料、甜品里添加的精制糖,如葡萄糖浆、玉米糖浆等,被看作是肠道里致病菌的“饲料”。乳化剂可以让食物变得更好吃,但其有可能会悄悄腐蚀肠道上重要的保护膜,让肠道失去防御屏障。长期过量食用糖或食品添加剂,会逐渐改变肠道菌群比例,导致菌群平衡被打破。
2. 缺少摄入膳食纤维
天然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杂粮,都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这是益生菌的主要粮食。缺少了膳食纤维的供给,益生菌就会“饿肚子”,甚至被“饿死”,这会使得保护肠道、对抗炎症的化学物质(如丁酸盐)消失,人体肠道就失去了“保护者”。
肠道菌群失调的危害
当肠道菌群失调、保护层被破坏,肠道“防线”会被逐渐攻破,医学上称为肠漏。肠漏表现非常微小,肉眼无法看见。发生肠漏时,本应该被阻挡的“脏东西”如毒素、细菌等,就可能进入血液中流遍全身。当然,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立即启动防御模式,但如果人一直在进食,出现的毒素、细菌越来越多,免疫系统也会“不分敌我”,随意“开枪放箭”。长此以往,就会逐渐演变成一场全身性的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有哪些危害呢?
1. 干扰胰岛素:让人体细胞“听不到”胰岛素的命令,葡萄糖进不去,血糖飙升,易患上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
2. 改变脂肪代谢:让人更容易囤积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出现肥胖和向心性肥胖。
3. 损害肝脏细胞:脂肪在肝脏里堆积,代谢不了,于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就出现了。
4. 破坏血管内皮细胞:这会促进血管内壁斑块生成,大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如心梗、中风等)的发病率。
5. 影响人体大脑:让人感觉全天疲惫不堪,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例如,奶茶等饮品里的大量咖啡因会让人精神抖擞,造成休息不好,形成不良循环。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吃得并不多,却越来越胖,血糖、血脂、血压总是降不下来,而且经常感觉疲惫的原因。大概率是因为肠道菌群平衡被破坏而导致肠漏,进而身体出现慢性炎症。
如何修复肠道菌群失调
好在人体肠道拥有超强的修复能力,只要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肠道“防线”就会慢慢修复。营养师推荐以下方法——
1. 多吃天然食物:减少食用配料表上罗列了一大堆添加剂的加工食物,多选择一些纯天然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禽、肉、蛋、奶等,同时尽量自己烹饪,少吃外卖。
2. 增加摄入膳食纤维:多吃各种蔬菜、大豆类食物、粗杂粮、带皮水果等,为肠道中的益生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 少吃糖:尤其是含糖饮料和各种蛋糕甜品等。学会看配料表,记住“隐形糖”成分并减少食用。
4. 选择食用“好脂肪”:橄榄油、茶油、坚果等都是优质脂肪的来源,而反式脂肪酸等是不好的脂肪,要学会分辨清楚。
5.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睡眠,每天晚上保证7小时至8小时的睡眠时间;学会释放压力,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心态稳定;坚持适度运动。良好的生活方式能修复肠道菌群失调,保持身体健康。
(柳州市人民医院 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