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10月01日

重视早期预防 守护颈椎健康

相关数据显示,超过60%的人会经历不同程度的颈肩部不适。与此同时,我国成年人日均使用电子设备时间超过6小时,颈肩痛是否与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有关?其背后是否存在更为复杂的病理机制?

颈肩痛作为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之一,发病率不断攀升,且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颈肩痛不仅显著影响工作能力,还常伴随焦虑、睡眠障碍等,进一步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低头族”与颈肩痛的关联

从生物力学角度看,头部前倾会显著增加颈椎负荷。正常情况下,头部重量约为5公斤,低头15度时负荷增至12公斤,低头60度时负荷高达27公斤。长期低头姿势易导致颈后肌群(如头夹肌、斜方肌)持续收缩,引发缺血性劳损及乳酸堆积。影像学证据显示,约70%的“低头族”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弓,这是颈肩痛发生的早期病理标志。

颈肩痛的多因素病因

1. 原发性病因

(1)肌肉与筋膜病变:颈肌劳损综合征多因长期屈颈姿势导致头夹肌及项韧带损伤,表现为局部钝痛和活动受限,通常不伴随神经根症状。肌筋膜炎则常由寒冷、潮湿等环境因素诱发,表现为弥漫性疼痛,体检时可触及明显“激痛点”。

(2)颈椎退行性病变:颈椎间盘突出常见于C5/C6、C6/C7节段,髓核压迫神经根导致放射性疼痛和麻木。骨赘形成则源于韧带钙化或椎体边缘骨刺,可能刺激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发头晕、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2. 继发性与全身性因素

肩周炎因肩关节囊粘连形成“冻结肩”,易与颈源性疼痛混淆,需通过肩关节活动度测试进行鉴别。类风湿关节炎、结核等系统性疾病也可累及颈椎,多表现为夜间疼痛加重并伴随全身症状。此外,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可通过中枢敏化机制加剧疼痛感知,形成“疼痛—情绪”恶性循环。

诊断与综合评估

1. 临床评估要点

应详细采集病史,重点关注职业习惯、疼痛性质及伴随症状(如头晕、手麻)。体格检查包括Spurling试验(神经根压迫)、肩关节外展试验(鉴别肩周炎)和压痛点定位(肌筋膜炎)。

2. 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查

X线可用于评估颈椎曲度、骨赘及椎间隙狭窄,MRI是诊断椎间盘突出和脊髓压迫的金标准,肌电图则有助于区分神经根型颈椎病与周围神经病变。

阶梯化治疗策略

1. 保守治疗

(1)物理疗法:热敷与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解斜方肌、肩胛提肌痉挛;牵引治疗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重量从体重的十分之一起步,每次20分钟。

(2)药物治疗:一线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与肌松剂(如乙哌立松),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联合使用普瑞巴林或加巴喷丁。

(3)运动康复:颈部稳定性训练推荐“头手对抗法”,核心肌群强化推荐游泳(蛙泳、仰泳为宜)及平板支撑。

2. 介入与手术治疗

神经阻滞适用于顽固性肌筋膜痛,常在超声引导下对颈神经后支进行阻滞。微创手术如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有效率超80%。开放手术如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用于严重脊髓压迫病例。

预防措施

1. 姿势管理:电子设备应置于眼平线,借助手机支架减少低头角度;办公环境宜选用人体工学椅,保持腰椎前凸、肘关节90度屈曲。

2. 睡眠支持:侧卧时枕头高度应与肩宽一致,仰卧时压缩后约8-10厘米,材质以记忆棉为佳。

3. 生活方式干预:建议每坐30分钟起身活动,进行颈部“米字操”;践行“20-20法则”,即每20分钟抬头远眺20秒;心理调适如正念减压,有助于缓解疼痛相关焦虑。

长时间低头虽是颈肩痛的重要诱因,却非唯一因素,临床实践中需综合生物力学异常、退行性病变及心理社会因素进行个体化干预。未来研究可聚焦开发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颈部姿势并发出预警,推动生物制剂如抗神经生长因子(NGF)抗体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公众应重视早期预防,积极守护颈椎健康。

(柳州市工人医院疼痛科 莫云达)

--> 2025-10-01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53946.html 1 重视早期预防 守护颈椎健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