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工业智能教育的耕耘者,在职业教育一线用数据赋能企业制造;她是躬身中职教育的引路人,以鼓励式教育点亮思维,探索“对接产业、创新训练、理实一体”的新工科育人模式。近日,在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记者见到了荣获“2025年柳州市模范教师”称号的信息技术系教师徐艺玮。沉稳、和煦、眼中带着光,是记者对这位坚守讲台十一载教师的初印象。
徐艺玮是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骨干教师,是学校人工智能实训中心的建设牵头人,也是学生们眼中亦师亦友的“艺玮姐”……在所有身份中,她最珍视的始终是教师这一角色。她以技术人的严谨、教育者的温度,点亮青年学子投身数字化工业的职业梦想。
她的讲台连通学生未来
2014年,从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的徐艺玮站在人生岔路口:柳工、五菱等企业曾向她抛出橄榄枝。“去企业能解决单个技术问题,去学校却能培养一批解决问题的人才。”一番权衡后,她毅然选择投身职业教育。
随着柳州工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加速,徐艺玮敏锐地意识到,职业教育必须“领跑”而非“跟随”。“学生毕业就能直接对接岗位,这才体现职教的‘有用’。”为此,她常常深入企业交流,一步步学习工程师的思维,将大数据处理与企业智能场景深度融合。从2015年起,她联合系部开展人工智能实训中心建设,引进学校第一批物联网系统、机器人等实训设备,设计教学案例,完成了计算机编程核心课程资源的开发。
她将柳工、五菱等企业典型产品的生产流程拆解融入课程,摸索出一套“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让学生们在实训室里边做边学,完成由简单设备操作到独立解决项目的技能跨越。
这种“机房即起跑线”的育人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不少毕业多年的学生提起徐艺玮仍念念不忘:“跟着徐老师,一年能接触十来个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积累的经验抵得上在企业工作3年。”
从企业车间“借”来的赛题
在今年一项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由徐艺玮指导的学生团队,凭借“工业零部件加工质量检测”AI项目斩获银奖。
赛前两个月,赛事方向由原物联网赛道临时调整为人工智能,团队面临“从零开始”的挑战。为了抓住机会,徐艺玮迅速将团队按技术方向分工,集中在视觉识别、硬度预测和网络配置三大核心场景,并通过模拟本地企业生产案例,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多源数据,形成可复用的生产车间数字化解决方案。
“工业场景里没有‘差不多’,检测误差哪怕多0.1%,到了生产线就是大问题。”她严格要求团队按企业标准把控细节,从代码逻辑到设备接线,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备赛期间,师生们每天开展3场模拟赛,啃下数千行代码。比赛当日,运输中的设备出现位移,导致现场夹取零部件出现偏差。徐艺玮沉着指导学生紧急调整参数,凭借扎实功底顺利完成比赛。“徐老师常说‘智能技术服务工业,过程不仅考验技术,更锤炼心性’。”参赛学生黄俊说,“这场比赛让我了解到,人工智能领域的‘匠心’,就藏在每一行代码的严谨里。”
以细微关怀践行教育初心
在专业上要求严格的徐艺玮,也用陪伴和鼓励改变着许多缺乏自信的学子。2017级学生黄尚钞初入工作室时,面对复杂的编程代码屡屡受挫,一度想要退出。“没有不想进步的学生,我能做的就是给予他们自信。”正是在徐艺玮一遍又一遍地启发下,黄尚钞慢慢对学计算机有了信心和兴趣,还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不仅于2019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家居赛项一等奖,在之后学业一路逆袭,于2025年成功考取广西大学研究生。
即便学生毕业,徐艺玮仍会通过微信群分享企业技术需求与行业前沿动态,希望能帮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让每个职教学子都拥有立足社会的技能,让每个青年都赢得尊重,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意义所在。”说这话时,徐艺玮的目光望向远方。 (黎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