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是人体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频超声、CT及MRI等影像技术的普及,颈部淋巴结的检出率显著提高,大家对于颈部肿块也日益关注。
颈部淋巴结的分布与功能
颈部淋巴结分布密集,按照解剖位置可分为颏下、下颌下、颈深上、颈深中、颈深下、锁骨上及颈后三角等多个区域。正常成人颈部可触及的淋巴结数量约为20枚至30枚,直径多在0.3厘米至0.8厘米之间,其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活动度良好,无压痛。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包括过滤淋巴液、清除病原微生物、识别并呈递抗原、激活免疫细胞等,从而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正常情况下,颈部淋巴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其大小和质地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
颈部淋巴结增大的常见原因
颈部淋巴结增大可分为良性反应性增大与病理性增大两大类。良性反应性增大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口腔炎症、牙周疾病、皮肤破损等,亦可因疫苗接种、药物反应或免疫接种引起。病理性增大则包括结核性淋巴结炎、淋巴瘤、转移性肿瘤以及艾滋病等特异性感染。
在感染性疾病中,病毒性与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淋巴结呈轻度至中度增大,质地柔软,常伴有压痛,感染控制后可逐渐回缩。结核性淋巴结炎则表现为淋巴结慢性增大,质地较硬,可融合成团,部分病例出现液化坏死,甚至形成窦道。恶性病变如淋巴瘤或转移癌,淋巴结常呈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活动度差,部分病例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
影像学评估
高频超声是评估颈部淋巴结的首选检查手段。正常淋巴结在超声下呈椭圆形,皮质厚度均匀,中央可见门型血流信号,血流分布呈树枝状。良性反应性增大淋巴结表现为皮质轻度增厚,门型血流存在,无液化或钙化。恶性淋巴结则常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皮质明显增厚,门型结构消失,血流信号紊乱,部分病例可见砂砾样钙化或液化暗区。
CT与MRI在评估深部淋巴结、判断淋巴结与周围组织关系方面具有优势。CT可显示淋巴结的密度变化、钙化情况及与血管的关系,MRI则在软组织分辨率方面更为敏感,适用于评估淋巴瘤或肿瘤侵犯范围。PET-CT可用于判断淋巴结的代谢活性,对于恶性肿瘤的分期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病变的治疗原则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治疗应依据病因进行个体化处理。良性反应性增大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感染控制后淋巴结可逐渐回缩。对于细菌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应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疗程一般为7天至10天。
结核性淋巴结炎应遵循标准抗结核治疗方案,疗程不少于6个月。对于淋巴瘤患者,应由血液科或肿瘤科进行规范化化疗及放疗,常用方案包括R-CHOP等。转移性肿瘤应根据原发肿瘤的类型及分期,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随访与预后
良性淋巴结病变在病因去除后,通常预后良好,淋巴结可逐渐回缩至正常大小。对于结核性淋巴结炎,规范抗结核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获得治愈,但部分病例可遗留瘢痕或钙化。恶性病变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分期及治疗反应,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随访过程中,应根据病变的性质制定个体化复查计划。良性病变可在治疗后4周至6周复查超声,连续两次稳定后改为年度体检。恶性病变治疗后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连续2年后可延长至每6个月复查一次,终身随访。
常见误区
误区一:淋巴结越大越危险。
纠正:感染性疾病亦可出现直径超过2厘米的淋巴结,关键应结合形态、血流、质地及伴随症状综合判断。
误区二:按摩或热敷可加速淋巴结消肿。
纠正:反复按摩可能加重局部充血,甚至诱发化脓性感染,应避免不当刺激。
误区三:抗生素可治疗所有淋巴结增大。
纠正:抗生素对病毒性感染无效,滥用抗生素可产生耐药性及导致菌群失调。
颈部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大往往是机体对感染或疾病的正常反应。科学认识颈部淋巴结,遵循规范的诊断与随访流程,是避免过度恐慌与过度治疗的关键。
【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肿瘤科 陈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