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是耳鼻咽喉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但外界并无相应声源。据统计,10%至15%的成年人曾经历过耳鸣,其中血管性耳鸣是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耳鸣的节奏与心跳同步,患者常描述为“耳朵里有心跳声”或“咚咚响”。
血管性耳鸣虽然相对少见,但由于其可能与潜在的血管异常或全身性疾病相关,因此也需要高度重视。
什么是血管性耳鸣
血管性耳鸣病因复杂,其特点是耳鸣的节律与患者的心跳或脉搏一致,通常由血管结构异常或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该病可分为客观性耳鸣和主观性耳鸣,客观性血管性耳鸣可由医生通过听诊器在患者耳周或颈部听到与脉搏同步的杂音,通常由血管病变(如动脉狭窄、动静脉瘘)引起;主观性血管性耳鸣仅患者自己能感知,医生无法通过听诊发现,可能与颅内血管异常或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常见病因
1.血管异常
血管解剖结构异常是导致血管性耳鸣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乙状窦骨壁缺损可使乙状窦血管壁与乳突蜂房直接接触,由于乳突蜂房具有类似音箱的声音放大作用,血管搏动的声音通过空气系统传播并被放大,从而引发耳鸣。此外,颈内动脉异位也可能导致耳鸣,当颈内动脉位置异常时,其搏动声音可能直接传递至鼓室,进而被患者感知为耳鸣。
2.血流动力学改变
静脉窦狭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会使血流速度加快或血流量增加,导致血管内的湍流形成,这种湍流产生的噪音可通过血管壁传递至周围组织,最终被耳蜗感知为耳鸣。
诊断方法
1.根据耳鸣声音的特点
血管性耳鸣的声音通常与心跳或脉搏同步,呈现出明显的搏动性特征。患者描述的耳鸣声音多种多样,可为吹风样、“嗡嗡”声等,但其节律与心律完全一致。这种耳鸣声音的节律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型耳鸣的重要标志,也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血管性耳鸣的持续时间多样化,可持续性发作,也可间歇性发作,其变化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体位改变、血压波动以及情绪状态等。
2.体格检查
在颈部、耳周、眼眶处听诊,寻找血管杂音。轻压同侧颈静脉,若耳鸣减弱或消失,提示静脉源性耳鸣。
3.影像学检查
运用血管造影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4.听力检测
听力检测是评估血管性耳鸣患者听力状况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测试。这对于鉴别血管性耳鸣与其他耳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5.其他辅助检查
颞骨CT能够显示乙状窦骨壁缺损、颈静脉球异常等结构性病变,而MRI在检测肿瘤、炎症或其他神经系统病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治疗策略
1.病因治疗
若病因为动脉狭窄,应控制高血压、降血脂,严重者需血管介入治疗(如支架置入)。手术治疗血管性耳鸣主要包括乙状窦缩窄术、乙状窦还纳及窦壁重建术等。多数患者术后耳鸣可完全消失或显著改善。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可能损伤周围神经、血管,导致听力下降、眩晕等并发症。
2.药物治疗
药物主要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营养神经来缓解症状。银杏叶提取物等药物对由血管解剖结构异常导致的耳鸣效果有限;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适用于伴随神经损伤的患者,但单独使用难以完全消除耳鸣症状。因此,药物治疗更多作为辅助手段。
预防措施
1.调整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熬夜、过度劳累、长时间使用耳机(尤其是在高音量环境下)可能对听觉系统造成慢性损伤。
2.注意健康饮食
日常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物,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耳鸣的发生。
3.调节心理状态
过度焦虑、紧张的情绪可诱发或加重耳鸣症状。适当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和瑜伽,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改善身心健康状态。
血管性耳鸣并非单纯的耳朵问题,而是可能隐藏着血管或颅内病变。对于持续存在的搏动性耳鸣,尤其是伴随头痛、视力变化时,应尽早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因。
(柳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吴英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