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晚报讯 近日,记者在柳城县沙埔镇古仁村看到了一段独特的老建筑——古仁渡槽。它架设在古仁村水沟屯和狮子屯的田野间,虽历经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仍然牢固。
记者通过无人机的空中视角,看到笔直的渡槽一头延伸到狮子屯狮子山的山脚下,一头延伸到水沟屯的村中。渡槽分为上下结构:上部是钢筋水泥筑成的U形宽槽,槽宽超3米,槽内落满尘土,还长出了一些植物;下部石砌梯形墩基高4米多,牢牢托举着宽槽。整段渡槽跨越两条村道,从甘蔗林间穿过。
“渡槽没有投入使用过。”今年80多岁的水沟屯村民李先生称,这条渡槽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有很多人参与建设,其中渡槽上部的U形宽槽是事先预制好,通过车辆运过来进行吊装的。原本的规划是沿着狮子山连接到红马山水库,将水库的水往东泉镇青山方向引去,沿线发挥灌溉作用,遗憾的是水库没建成,渡槽建设也就停止了。
柳城县博物馆(柳城县文物保护中心)馆长、主任廖桂引介绍,古仁渡槽全长1050米,建成于1977年左右,迄今已将近50年。渡槽由105节U形槽吊装连接在一起组成,每节长10米。经测量,渡槽槽内宽3.3米,槽高2.5米,墩基高4.6米,渡槽全高达到7.1米。2012年,古仁渡槽被认定为柳城县不可移动文物。
据介绍,渡槽被誉为“空中水渠”,以其独特的结构跨越了山谷、河流及道路等重重障碍,实现了水的远距离输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灌溉需求激增,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渡槽这一重要的输水设施,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得到了广泛的修建。
古仁渡槽,这座静卧在田野间的古老建筑,虽未能投入使用,却留下了上世纪水利建设的痕迹,更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水利建设的热情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