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待解的方程,教育就是要找到最适合的解法。”任教25年,市模范教师、融安县初级中学副校长莫丽华“算出”的最优解,是师生间的相互成就。
这位扎根县区的老师,用数学函数来描述她的成就感——值域里不仅有学生的成绩,更有他们眼里的光、思维的成长和生命的绽放。
赴儿时之约
莫丽华教育生涯的起点,始于一个温暖的约定。
时光的箱箧里,珍藏着莫丽华对启蒙老师李秀珍的爱戴。小学时,老师为她系上人生的第一条红领巾,并留下一句“我等着你”的邀约。
这句话犹如一颗种子,落在莫丽华幼小的心田。那时起,莫丽华的职业规划有了清晰的坐标——成为一名“眼中有爱,心中有光”的人民教师。而数学,是莫丽华为自己选择的学科。
她痴迷于公式定理间严谨的逻辑之美,享受在推演中拨开迷雾、抵达光明的一刻。“我渴望将这份思维和乐趣,如同传递火炬一般,交到更多孩子手中。”莫丽华说。
怀揣这份初心,莫丽华在县区扎根20多年。“这里的孩子虽起点不同,但他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求同样炽热。”每一次看到学生从迷茫到豁然开朗,都是莫丽华坚守下去的动力。
缘于一份理性的热爱,最终定格于一片值得守护的风景。莫丽华感慨:“这片土地以最朴素的信任,让那颗名为教师的种子,长成了能为更多人遮风挡雨的大树。”
传学习之法
在莫丽华看来,见证思维的火种呈指数级传播,就是职业生涯的最大价值。
教学中,面对县区学生的实际情况,莫丽华见招拆招。她通过“让数学可视化、让教学适切化、让思维持续化”,激发学生兴趣、化解学习难点。
“激发兴趣的核心是让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莫丽华说,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规律,在适切的节奏中跟上课堂,在循序渐进的挑战中获得成功时,兴趣自然被点燃,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莫丽华还创设了“问题链·变式思维”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源于她对两个关键问题的回应:一是破解学生“听得懂却不会用”的困境,二是深化融安县“五环节教学模式”中的“变式训练与悟”环节。
实践后,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更在辐射引领、理论成果领域取得成效。由莫丽华报送的《函数的图象》《实数》《积的乘方》等课例获自治区级奖项,同时所带班级成绩稳居全县前列。
守教育之暖
在数学教学世界里,莫丽华用25年“解出”了一道道独特的函数题。最令她欣慰的,并非显性的奖项与荣誉,而是那些证明教育正在发生的收敛点——
学生通过“问题链”自主构建出知识网络时眼中的顿悟之光,年轻教师运用“变式思维”形成独特教学风格后的自信姿态,观察到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课堂迁移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瞬间……
“在我的数学课堂上,知识传授是载体,真正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问题链·变式思维”教学模式贯穿莫丽华的教学实践,她希望学生不仅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数学老师到副校长,莫丽华始终以专业与温情,构建学生、教师、家长与学校四方联动的育人坐标系。她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评价,服务师生”,为师生创造一个能安心教学、专注成长的环境。
于莫丽华而言,从教师到管理者,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服务者”的定位。由她推动的“新老互助”计划,建立了一种“青蓝相接、双向滋养”的教师成长函数关系。“教师个人的优秀是星星,而团队的共同成长,才能绘就教育的整片星空。”
(雷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