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补碘”是一项重要措施。然而,补碘并非“越多越好”,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科学补碘。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到正确补碘呢?
碘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人体中碘的含量极低,却是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在停止碘摄入的情况下,体内储备的碘仅够维持2个月至3个月。人体的碘一旦缺乏,就会造成机体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导致一些临床或亚临床症状,如精神不集中、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等。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如果甲状腺激素不足,会导致体格和脑发育落后或迟滞。
为何必须持续补碘
人体自身无法合成碘,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供应,必须通过日常饮食从外环境摄取。当外环境缺碘导致摄入不足时,就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统称为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可以预防的,而食用碘盐正是最简便、安全、有效的预防方式。我国自1994年起推行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并取得了成功,自2010年以来持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外环境(如水源、土壤)普遍缺碘,尤其在山区、丘陵、河谷等区域,且这一自然条件难以改变。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坚持长期食用加碘盐,依然是预防碘缺乏病最经济、简便、有效的公共卫生策略。
食盐加碘是国际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经过长期推广食用碘盐,如今中国人总体上不缺碘。但由于摄入的碘在人体内的存留时间较短,在缺碘地区,人们3个月内不补碘就会再次碘缺乏。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缺碘地区,因此多数人需要长期食用加碘盐。
科学的补碘原则
我国在补碘策略上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的原则,这体现了精准施策的科学精神。
因地制宜:国家根据各地水碘监测数据,将地区划分为缺碘地区、适碘地区和高碘地区。缺碘地区供应加碘食盐,高碘地区则供应无碘盐,避免“一刀切”。
分类指导:我国的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并非全国统一,目前主要有20毫克/公斤、25毫克/公斤和30毫克/公斤三种浓度,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标准。
科学补碘(人群加减法):针对不同人群要用“加减法”。需要做“加法”的重点人群主要是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0岁至3岁婴幼儿,要保证每天足够的碘摄入量。孕妇、哺乳期妇女等对碘需求量较大的人群,除日常食用碘盐外,还可以补充富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海米、虾皮、鹌鹑蛋、干贝、带鱼、蟹类等。同时,也可以考虑给予含碘营养素补充剂。需要做“减法”的人群包括居住在水源性高碘地区且尚未改水的居民和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甲亢、甲状腺炎等)的人群,应遵照医嘱不食用或少食用碘盐,控制碘摄入量。
如何判断体内是否缺碘
个人很难凭症状准确判断是否缺碘,科学的方法是前往医院进行专业检测。
尿碘含量:这是评估碘营养状况最常用、最敏感的指标。人体内约90%的碘经尿液排出,尿碘排泄量已被证明是衡量碘总体水平的良好指标。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可通过检查明确体内碘营养状况,有针对性地补碘或控碘。
甲状腺功能检查与B超:包括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和通过B超观察甲状腺形态,有助于综合判断甲状腺健康状况。
检测前需注意,留尿检测前一天应避免食用海产品等高碘食物和含碘药物,留尿前尽量少饮水;同时检测尿肌酐,从而评估每日排碘量。
不少人关心食用碘盐与患甲状腺癌之间是否有关联,目前,全球主要医学机构和权威研究均未证实食用碘盐与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碘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补碘。正确理解“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掌握正确的补碘方法,关注重点人群的需求,避开认知误区,才能为个人与家庭筑牢坚实的健康防线。
(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冯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