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锋
近日,一名市民拍摄的柳州老小区系列短视频意外走红。镜头里的西船大院、柳冶生活区、屏山花苑、柳锌小区等地,没有网红打卡地的喧嚣,只有斑驳的墙皮、泛光的水泥地、树下下棋的老人和追逐嬉戏的孩子。画面朴素却直抵人心。评论区更成了“回忆录”——有人回味父母饭菜香,有人怀念儿时玩伴,还有人含泪写下“他带我走过柳州的大街小巷,如今他不在了”。(详见本报10月17日04版《镜头盛满人间烟火 光影唤醒温暖回忆》)
“父母就住在这里,我每次回去,都有一种时光变慢了的感觉。”一句平实的感慨,却道出了多少人深藏心底的乡愁。
这哪里是简单的怀旧?分明是一代人情感的集体回响。
这些厂矿生活区,曾是工业时代奔腾不息的印记。它们承载着父辈的汗水与荣光,也托举着无数企业子弟走出大院、走向远方。那时的邻里,是一把钥匙放邻家的信任;那时的生活,是晚饭后搬出小板凳,在巷口吹风聊天的从容。没有“内卷”,也无需打卡,日子慢,情意长。
如今,城市更新提速,电梯加装了,墙面粉刷了,道路平整了,老小区在变,也在守。变的是面貌,守的是烟火。篮球场上依然有人挥汗如雨,大树底下依旧有人谈天说地。这份保持“原味”的生活气息,正是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更令人动容的是,一条视频,竟成了万千游子寄托乡愁的“树洞”。有人私信“对账”童年记忆,有人留言追思故人。那些平日不便向亲友倾诉的柔软心事,在陌生人的共鸣中悄然释放。原来,我们怀念的不只是老楼旧巷,更是那个被父母疼爱、被时光善待的自己。
拍摄者说:“我只是想给自己留点记忆。”可她没想到,这一份朴素的记录,竟成了城市的“情感底稿”。这也启迪我们:城市的发展,不该只是推土机下的重建,更应有对记忆的尊重、对人情的珍视、对“烟火气”的守护。
老楼不老。它承载的,是来路,是根脉,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史诗。
当夜幕降临,老小区的灯火次第亮起,那一盏盏昏黄的光,照亮的不只是归家的路,更是一个城市柔软而坚韧的心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