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10月25日

家长愁“语言鸿沟” 教师忧思维受限

——学生玩网络梗现象屡见不鲜,希望家校社共同引导学生“好好说话”

同学们围坐交流。

课间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同学们结伴上下学。

师生同读一本书。

同学们在课堂上交流。

○○全媒体记者 李汶璟 韦苏玲

“喜欢说这些话的就是偷懒的人,我们要做好中国人,说好中国话。”近日,江苏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严肃指正学生使用网络梗回答问题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在我市校园中,类似的网络流行语在学生课间交流、作业作答中也屡见不鲜。

如何帮助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理性看待网络梗?学校与家庭又该通过何种方式引导青少年“好好说话”?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走访。

网络梗进入校园

“那咋了”“嘉豪”“包的”——这些网络梗,正悄悄渗透进中小学校园,时常从学生口中自然“飙出”。

此前,重庆一名初中历史老师发现学生嘴边常常挂着“唐人”一词,上网搜索后才知道这是在嘲讽他人有“唐氏综合征”。“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更何况这是用一种很严重的疾病类型作为网络烂梗来嘲笑、攻击别人!你可以指出一些人卑鄙、没有道德,但不可以嘲笑生病的人。”这名老师严肃地引导学生,并呼吁大家不要跟风使用网络烂梗。

“我是从我们班同学或短视频平台得知网络梗的。”小学六年级的苏同学说,出于对“新鲜语言”的好奇,遇到听不懂的网络词时,他还特意上网搜索其含义与来源。不过他对网络梗也有自己的使用原则,就是尽量使用自己认为带有褒义、语气友好的网络语言。

网络梗令家长困惑、老师担忧

“孩子一开口就是网络梗。”“一言不合就发怒,开启语言攻击。”“一天到晚就是‘包的包的’,不好好回答。”……对孩子口中频频冒出网络梗的现象,不少家长既困惑又担忧。

八年级学生家长李女士说,孩子说的很多词她都听不懂,真担心就此和孩子产生“语言鸿沟”。对于孩子玩网络梗的来源,李女士猜测:“我们家孩子性格比较外向,身边的朋友也多,在一起玩可能就学到了很多网络用语。”

同样关注这一问题的,还有三年级学生家长韦雪艳。她认为不少网络梗并不适合孩子,有些网络语言比较低俗、劣质,但是孩子并不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只觉得“好玩”。“现在跟孩子聊天,她张口就是‘那咋了’‘包的’,语气里透着股说不清的敷衍,好好说话的耐心好像都被这些网络语言磨没了。”韦雪艳无奈地说。

“学生把这些网络梗当作社交手段,从而寻求认同感。”市柳南区实验小学一名教师表示,长期依赖这些高度简化的语言,会压缩孩子们的思维深度和表达能力。当孩子们的情感与思维被有限的几个网络用语所框定,失去的不仅是语言的丰富性,更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含蓄、优雅、精准传神的表达方式相背离。

家校社三方发力,打好“语言保卫战”

今年1月,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网信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要求,规范网络空间、数字空间的语言生态,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守住网络安全底线。9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审议,增加对网络空间用语、用字的规范要求。

作为语言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在规范语言使用、传承优秀语言文化中肩负着核心使命。“指导我们的家长,在家中多与孩子进行深度交流,推荐通过亲子共读经典书籍、撰写家庭日记等方式,让学生们在日常中习惯用规范、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想法。”市柳石路小学副校长韦苇表示,学校不仅在课堂上强化规范语言教学,更注重联动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和思维的载体。作为语文老师,柳石路小学的翁盘彬引导学生用好语言的主要方法是“疏”而不是“堵”。“丰富学生的词汇库、提升审美能力、建立边界感。”翁盘彬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更具体、优美的词语替换网络梗,让学生明白,网络语言是“休闲服”,朋友间穿得很自在;而规范、优美的书面语是“校服”和“礼服”,在课堂、写作等正式场合使用才得体。

10月22日,新华网也发布视频称,网络热梗虽便捷,却悄悄稀释着我们的表达力。多花些心思斟酌字句,不仅是守护中华语言的意蕴之美,更能让孩子懂得:好好说话,本就是一种直抵人心的温柔力量。

--> 2025-10-25 ——学生玩网络梗现象屡见不鲜,希望家校社共同引导学生“好好说话”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55122.html 1 家长愁“语言鸿沟” 教师忧思维受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