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人们每天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许多人常感到眼睛干涩、疲劳,甚至出现灼烧感或视力模糊,这些可能是干眼症的表现。一些人认为滴眼药水就能缓解眼干,却忽视了干眼症潜在的危害和复杂性的问题。
干眼症不只是眼睛缺水
干眼症是一种泪液质量异常或泪液动力学异常导致的眼表疾病,常伴随眼表炎症、组织损伤及神经感觉异常。国际干眼症工作组将其定义为一种多因素的眼表疾病,特征是泪膜稳态的丧失。伴随眼表症状,其病因包括泪膜不稳定、高渗透压、眼表炎症与损伤,以及神经感觉异常。
健康的眼睛需要一层稳定的泪膜保持湿润,而干眼症患者的泪膜无法正常工作。泪膜并非只是“水”,而是由三层组成:最外层是脂质层,防止泪液过快蒸发;中间是水液层,提供氧气和抗菌成分;最内层是黏蛋白层,帮助泪液均匀分布在角膜上。任何一层的异常都可能导致干眼症。
干眼症的类型与致病因素
根据发病机制,干眼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泪液缺乏型(水液缺乏型),常见于自身免疫疾病(如干燥综合征)、年龄增长(老年人泪腺功能退化)以及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抗组胺药、抗抑郁药)影响;二是蒸发过强型,如泪液蒸发过快,主要因睑板腺功能障碍,常见于长时间看电子屏幕、佩戴隐形眼镜和空气干燥或多风环境。临床中,多数患者是混合型,即两种机制并存。
此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如环境因素(身处空调房、空气污染、吸烟环境等),生活方式(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睡眠不足、维生素A缺乏),全身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此外,眼部手术如激光近视手术可能暂时影响泪液分泌。
干眼症的高危人群
1.办公族: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眨眼频率降低(正常情况下每分钟眨眼15次至20次,专注屏幕时可能降至每分钟5次至7次)。
2.隐形眼镜佩戴者:镜片可能影响泪液交换,增加泪液蒸发。
3.中老年人:激素变化(尤其是女性更年期)和泪腺功能退化。
4.长期服药者:如服用抗过敏药、降压药、激素类药物。
5.长途驾驶员:长时间注视路面,加上车内空调风直吹眼睛。
识别症状 及时就医
干眼症的表现多样,容易被误认为眼疲劳。
典型症状包括:干燥感,像有沙子摩擦眼睛;异物感,总觉得眼里有东西;灼烧或刺痛,尤其在空调房或夜间加重;畏光,对光线敏感;视力波动,眨眼后短暂清晰,很快又模糊;流泪,因眼表刺激反射性分泌大量泪液,但无法缓解干燥。
如果长期忽视这些症状,可能引发角膜上皮损伤、角膜炎甚至视力下降。
科学治疗 日常防护
1.注重眼部护理
可以遵循“20-20-20”护眼法则,即每20分钟看20英尺(6米)以外的地方20秒。增加空气湿度,如使用加湿器,避免空调风直吹。热敷+睑板腺按摩(针对蒸发过强型),每天热敷10分钟,促进油脂分泌。使用人工泪液,轻度患者可选用无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重度患者可选用凝胶或膏剂(夜间使用)。
2.进行抗炎治疗
如短期使用低浓度激素滴眼液(需医生指导)、环孢素A滴眼液,可改善炎症。物理治疗如强脉冲光,通过特定波长光热效应,融化堵塞的睑板腺油脂,可改善睑板腺功能,改善率可达78%。用胶原蛋白栓封闭泪液引流通道,减少泪液流失,适合重度患者。全身治疗如补充Omega3脂肪酸,以减少炎症,可降低睑板腺功能障碍风险。此外,还应积极治疗控制糖尿病等原发病。
3.调整生活方式
调整使用电子产品习惯,调整屏幕高度,屏幕应略低于眼睛水平,开启屏幕护眼模式,减少蓝光。
饮食上,多吃富含维生素A(如胡萝卜、菠菜)和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亚麻籽)的食物,适量补充叶黄素(如玉米、蛋黄)。
佩戴隐形眼镜时,选择高透氧材质,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并搭配润眼液使用(需选择隐形眼镜专用款)。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避免长期使用网红眼药水(可能含收缩血管成分,治标不治本),谨慎购买“防干眼”洗眼液(可能破坏泪膜平衡)。
干眼症虽不致命,但会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眼表损伤,想要缓解症状应从保持良好用眼习惯、改善生活环境、合理治疗入手。如果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柳州市人民医院眼科 李舒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