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吴倩雯
“越老越发觉老伴的珍贵。”近日,城中区河东街道山水社区居民龚苏萍说。再过一年,她和丈夫张思荣就要迎来结婚50周年纪念日。这对分别来自江苏、辽宁的外乡夫妻,在柳州相遇、相知、相守,用半个世纪的陪伴,诠释了平淡日子里最动人的爱情。
异乡结缘
1967年,15岁的龚苏萍跟随父母从江苏来到柳州,从此在这座南方城市扎根。辽宁人张思荣则在1966年从学校毕业,怀揣着对工业建设的热忱,远赴南方到柳化工作——两个异乡人的人生轨迹,在柳州慢慢重合。
1976年,龚苏萍的父母为女儿挑选对象,同在柳化工作的张思荣因为人可靠、踏实稳重,成了老两口心中的最佳人选。“父母和他在一个单位,知根知底,觉得他能好好照顾我。”龚苏萍说,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自己家,看到张思荣的第一眼,她就觉得“这人看起来很老实,让人放心”。
没有轰轰烈烈的追求,两人顺着龚苏萍父母的心意慢慢接触。就像那个年代多数情侣一样,他们的恋爱藏在细微的日常里:晚饭后一起在附近散步,周末一起去看电影,偶尔分享工作中的小事……“那段一起慢慢靠近的日子,很难忘。”龚苏萍笑着说。
彼此依赖
1979年,经过3年的相知相伴,龚苏萍和张思荣步入婚姻殿堂。婚后,两人在柳化家属院安了家,日子虽不富裕,却满是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不久后,女儿的出生为小家庭增添了新的温馨,夫妻俩分工协作,将平凡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2005年,成年后的女儿选择出国工作,开始常年定居海外。家里少了孩子的身影,龚苏萍和张思荣却没有陷入孤单——他们成了彼此最坚实的依靠、彼此的主心骨。“我们平时都是互相照顾,我出去排练回来晚了,他就提前热好饭菜等我;他身体不舒服,我就帮他拿药、做饭。”龚苏萍说,女儿不在身边的这些年,两人更加依赖彼此,凡事都商量着来,“有老伴在,心里就踏实。”
如今回望49年的婚姻,夫妻俩最常提起的关键词是“互相陪伴”。在他们心中,爱情早已沉淀为亲情,日子虽平淡,却因这份相守而变得格外踏实。
互补情长
龚苏萍外向善谈,一说起话来眼里带着光。她从小就喜欢京剧,退休后更是一头扎进京剧社团,排练、演出、赴外地交流,把她的生活填得满满当当。而张思荣性格内敛,喜欢运动,退休后没事就爱往公园跑,抖空竹是他一直坚持的爱好。两人的性格与爱好,从一开始就有着明显的差异。
但这份差异从未成为隔阂,反而在彼此的包容中,酿成了婚姻里的默契。“我这人爱干净,外出回家必须换了家居服,才能坐在沙发上。”龚苏萍笑着说,“刚开始他不习惯,总忘记换衣服就坐下来,后来慢慢地记牢了。”张思荣则笑着“吐槽”:“我叫她跟我一起去抖空竹,说能锻炼身体,可她总是没兴趣。”他话里带着调侃,“不过也没关系,看她高兴地忙她的事,我也高兴。”
他们从不强求对方迎合自己,却愿意陪着对方做喜欢的事。龚苏萍去外地参加京剧交流活动,张思荣也会和她一起出行。“我虽然不懂戏,但可以陪着她一起出去旅行。”张思荣说。
这份“不勉强、愿陪伴”的包容,让不同的喜好成了生活的调味剂。正如龚苏萍所说:“婚姻哪有什么秘诀,你尊重我的爱好,我包容你的习惯,日子就这么慢慢地过,一转眼就快50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