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菜市场,顾客在一家小作坊里挑选新榨的花生油;家中的厨房,一袋开封已久的玉米面静静地躺在角落……在这些寻常的生活场景中,很可能潜藏着一个看不见的健康威胁——黄曲霉毒素。这种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列为I类致癌物。1毫克的黄曲霉毒素就可以导致癌症发生,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280℃以上的高温才能杀灭它。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黄曲霉毒素极易被忽视,因此,了解并学会防范黄曲霉毒素至关重要。
什么是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的发现源于1960年英国“火鸡中毒”事件,当时有10余万只火鸡在食用霉变花生粕后突然死亡,科学家由此分离出这种致命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结构和理化性质相似的真菌次级代谢物,是自然界中已经发现的理化性质最稳定的一类霉菌毒素。
其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最为常见。黄曲霉毒素B1不仅毒性最强,也是肝癌最强的化学诱导剂之一。这些毒素的产生需要特定条件:温度在24℃至28℃之间,湿度高于80%,以及富含淀粉和油脂的基质。这正是为什么在温暖潮湿的地区,粮食和坚果更容易受到污染。
黄曲霉毒素的稳定性极高,常规烹饪温度无法破坏其结构,这意味着一旦食物被黄曲霉毒素污染,普通的清洗、烹煮手段几乎无法消除其毒性。更令人担忧的是,黄曲霉毒素B1在动物体内代谢后产生的黄曲霉毒素M1会进入乳汁中,从而出现在乳制品中,形成二次污染。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在细胞层面,黄曲霉毒素B1在肝脏中代谢活化,形成具有高度反应性的环氧化物。这种物质能与DNA和蛋白质结合,引起基因突变,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或癌变。
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后果触目惊心。中国质量新闻网消息显示,2004年肯尼亚爆发的大规模黄曲霉毒素污染事件导致千余人中毒、125人死亡。患者出现黄疸、腹水、肝肿大等急性肝损伤症状,严重者在数日内因肝衰竭而死亡。而更常见的是长期低剂量暴露导致的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这种情况初期可能仅表现为食欲缺乏、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毒素在体内积累,会逐渐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
除了肝脏这一主要靶器官,黄曲霉毒素还具有免疫抑制功能,能降低人体抵抗力,增加感染性疾病风险,同时具有生长抑制特性,长期暴露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黄曲霉毒素的藏身之处
在日常生活中,黄曲霉毒素最常见的藏身之处包括:
1. 花生及其制品:霉变的花生、花生油、花生酱都是高风险食品。
2. 玉米及其制品:尤其是储存不当的玉米。
3. 树生坚果:核桃、杏仁等若储存不当也可能存在风险。
4. 香料:辣椒、胡椒等香料在干燥不当时可能受到污染。
5. 乳制品:饮用受污染饲料喂养的奶牛所产的牛奶。
需要注意的是,黄曲霉毒素污染并非均匀分布。一粒发霉的花生可能含有高浓度毒素,而相邻的花生却可能完全正常,这种不均匀分布使得检测和防范更加困难。
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策略
面对黄曲霉毒素的威胁,建立一个从生产到消费的多层次防御体系至关重要。
在农业生产环节,预防是关键。选育抗霉菌的作物品种、控制仓储环境的温湿度,都能有效降低污染风险。作物收获后,及时干燥至安全水分含量,可抑制霉菌生长。
在加工环节,精挑细选是去除污染颗粒的有效方法。花生、玉米等原料可通过色选机、光电分选等技术,识别并剔除霉变颗粒。
对消费者而言,以下实用策略可大幅降低暴露风险:
1. 选购可靠品牌:特别是花生油等高风险产品。
2. 仔细甄别食材:避免购买过期、霉变食品。
3. 科学储存食物:保持阴凉、干燥、通风。
4. 果断丢弃可疑食物:对于霉变食品要坚决丢弃。
5. 均衡饮食:食物多样化,避免单一污染源。
黄曲霉毒素虽然危害巨大,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科学认知、严格监管和个人防护三重防线,我们完全有能力将其带来的健康风险降至最低。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正确认识和了解黄曲霉毒素,就是为我们和家人的健康上了一道重要的保险。
(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冯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