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隹求
由中共柳州市委宣传部、柳州市文联、柳州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广播剧《实业报国》日前完美收官,剧作者的语言极其精当、真诚,直抵人心。那么《实业报国》的语言在演员的配音下呈现出什么特色呢?
一是语言突显个性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朱宝贺说:“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必须深刻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内在感情……写出富有感情色彩的对话。”显然《实业报国》的剧作者是下足了功夫的,每个人物的对话都极富感情色彩,从而让听众感知到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如龙菱总经理龙尚柳,既有上海人特有的精细、认真,又有军人的刚毅、果敢。如在集团改制遭遇群情激奋的群众质疑一事中,龙尚柳说:舍不得孩子套不来狼——跟我们合作的不是“狼”,我们的孩子“龙菱”还在,没有改姓,“通用”是全球第一,“上汽”是全国第一,我们是广西第一,也是强强联合。集团改制因而获得全场职工投票通过。这里充分体现龙尚柳作为领导者所具有的极强的组织能力和说服能力,以及不改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股拼劲。
二是语言富有动作性
高尔基说:“剧本(悲剧和喜剧)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实业报国》的剧作者都是语言大师,剧中那些引起人物情感波澜或引起场上人物关系产生微妙变化的语言所具有的动作性,不仅较好地表现了龙菱人的务实、刚毅、勇于担当的性格,也聚焦了矛盾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让听众了解龙菱人如何爬坡攀峰,奋力向前。
三是语言口语化
高尔基说:“剧中人物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广播剧语言必须口语化,口语化不是大白话,不是把生活中的人物对话原原本本地照搬到剧中,而是加工提炼过的文学语言。《实业报国》中的口语化语言即是加工了的文学语言。四集一口气听下来,我听不到有哪个是很难理解的工业专业术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已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口语,让人更容易理解各个人物的姓名、性格以及事件的始末。如人物的外号:田蕾——太平公主,廖乐贵——老鬼,周铁梅——钢铁媒人,陆水生——陆大妈,肖桂花——小喇叭,就都能使听众过耳不忘其个人性格以及其关联的事情。
收听广播剧《实业报国》时,我更能强烈地感受到“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柳州品质和正在深入实施的“实业兴市、开放强柳”的柳州发展战略。广播剧《实业报国》中的每个字都在奔腾,每一处语言都在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