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然而,服务对象数量庞大,如何更好开展精准服务?
依托全覆盖的118个乡镇(街道)社工站,推动专业化、规范化社工平台向基层延伸,构建起层级清晰、功能完备的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体系。3年来,累计服务特殊困难群体139万余人次,解决失业、残疾人就业、困境儿童辍学等难题1300多个……我市民政部门以实际行动有力作答。
这也是我市以专业社工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我市以加强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以满足城乡居民服务需求为落脚点,持续推动社工站服务提优扩面,实现了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运转”,再到“有所作为”,成功撬动“五社”资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打造出“柳州样板”。
1
机制先行“动”起来
乡镇(街道)社工站是统筹社会服务,为居民服务提供专业支持的场所。但是乡镇(街道)社工站怎么建、服务谁、怎么管?
这些问题,同样摆在我市民政部门面前。
“突破难点,机制先行。柳州将社会工作发展纳入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中统筹谋划、系统部署。”市民政局局长王红话语铿锵、掷地有声。
——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坚持党管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一体推进。不断强化全域社工机构党组织建设,全市40名驻站党员社工通过发挥专业优势,将社工站建设成为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健全资金保障机制。目前,全市累计投入4493万元建设四级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其中,市级和7个县区将社工站基本建设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形成“财政预算+社会救助专项经费+福彩公益金+慈善资金+相关部门资金”的多元投入机制。
——健全运营服务机制。2022年,我市出台多项标准,力促社工站建设、管理和服务提档升级。2023年,在标准的规范指引下,评选出50个标准化、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星级社工站,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共计60万元的奖励,有力激发社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社工队伍“强”起来
时间拨回到9月21日,彼时全市一线社会工作者培训班开班,来自我市各县区乡镇(街道)的一线社工集中“充电”。
这次培训正是我市加快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在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过程中紧抓人才这把“金钥匙”,坚持把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
数据是忠实的记录者。
日前,2023年度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公布,我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通过率位居全区第一。今年,柳州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通过人数达917人,通过率达27.07%,与2022年通过人数相比,增幅达42.9%。
为何通过率年年增长?这与我市建立了社会工作人才分类分层培养机制密不可分。
我市已连续五年实施“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培养领军、管理和一线社工人才172名。如今全市共有持证社工3054人,占全市人口的0.7‰,达到民政部划定的优秀等级。
三年来,柳州共计投入215万元对1169名社工人才予以奖励,并在市级一次性奖励的基础上,通过市社会工作发展和城乡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基金,募集20万元对农村社工人才给予再次奖励,吸引社工人才扎根农村,助力乡村振兴。
在柳州,社工人才本土化、专业化特征正不断显现。
3
社工服务“亮”起来
“黄奶奶,我又来看您了,最近身体怎么样?”10月24日,柳南区银山街道社工站的社工李世光来到家住秀山小区的帮扶对象黄秋菊(化名)家中定期回访。见到李世光的到来,黄秋菊展露了笑颜。
在我市,以乡镇(街道)为单元,让社工服务走到居民身边,走进居民心里。聚焦需求成为我市乡镇(街道)社工站的“主打”举措和鲜明特征。
2022年9月,我市率先在全区实现118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社工站锚定基层民生服务关切点,在“一老一小”“一困一残”等领域重点发力。如打造的“党建引领 农村互助关爱服务”项目,对农村特殊困难群体进行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目前已服务困难家庭1431户、困难群众11765人次。
此外,我市还因地制宜,注重乡镇(街道)社工站品牌的塑造。如柳北区雀儿山街道社工站,联合社区专业律师、心理咨询师设立“陈卫明调解室”,引导居民共同关注解决身边的烦事难事,化解矛盾纠纷60余件。
“五指攥拳”直击基层治理的难点,让幸福“抱团”,这是“五社联动”的题中之义。我市建立党建引领+五社联动+公共服务、平安建设等N项治理要素联动的“1+5+N”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涌现出“社企同心益起爱”“一朵致富花”等一大批群众自发参与的自治服务项目。
基层治理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让治理精细化的效率与温度日益释放。市民政局局长王红表示,我市将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专业作用,为全区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柳州力量。
(周仟仟 朱亚兵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