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钢铁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作为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业行业,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对推动落实“双碳”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钢铁是柳州第二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0%以上。近年来,柳州积极推动钢铁产业绿色协同发展,钢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率不断提升、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但研发创新能力仍显不足,高附加值品种钢占比还不够高,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水平仍需提升,特别是受大环境影响,产业效益下降明显,转型升级步伐亟待加快。对此,要积极抢抓机遇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从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数字赋能、绿色改造、政企联动等五个方面持续发力,加快钢铁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钢铁产业体系,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协同联动,促进钢铁产业上下游融合发展。柳州废钢循环利用产业基础较好,工业用钢需求量大,提升钢铁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发展水平,是柳州推动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发挥柳钢等大企业在流程、价格、信息等要素上的优势,推动钢铁生产企业与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特别是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加强联系,协同推进工业设计、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增强服务新市场新业态能力。支持柳钢“四个百万吨”产品升级工程实施,推动钢铁产业与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协同联动,重点推进工程机械用高强钢、汽车用优碳钢等产品产线研发、生产和应用,提高新材料、新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水平,满足生产和应用的共同需要。
坚持创新驱动,夯实钢铁产业发展技术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通过科技进步提升产品性能指标,降低行业排放水平,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才能推动钢铁产业不断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优化工艺路线,提升关键、核心、重大技术攻关能力,保障企业技术行业先进性。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探索建立创新风险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发挥我市职业教育优势,加大钢铁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建立激励创新的薪酬制度,在人才、资金、设备等各方面资源分配上,向技术研发项目倾斜。探索共建“人才飞地”,以共享模式推动柳州钢铁产业产品创新、科技进步。
坚持“数实融合”,提升钢铁产业发展质量效能。发挥、利用好数字科技的力量,推进钢铁产业实现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是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钢铁企业需要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努力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钢铁产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支持企业打造智慧工厂,提升科学调度系统能源资源水平,推动钢铁产业智能精细、集约节约制造,挖掘探索减排效益。推动钢铁产业数据信息产业化,鼓励链主企业建立健全并推广使用废钢铁等再生资源交易平台,打造废旧金属集散中心,促进废旧金属在柳州集散交易,带动区域内废钢铁采购成本降低。鼓励企业打造废钢铁智能检判系统,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票据流、信息流的“五流合一”,同步做好交易平台与监管平台数据衔接。
坚持循环发展,缓解钢铁产业发展能源资源困难。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低碳化,以及废旧钢铁循环利用,是实现绿色发展非常重要的环节。加大风电、光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应用,统筹集约用电用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鼓励废旧钢铁回收利用,建设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大力推广循环利用废钢铁、冶金渣等大宗固废工艺技术应用,在缓解原料压力的同时做大固废循环利用产业。
坚持政企联动,打造钢铁产业发展良好环境。推动钢铁产业绿色化转型,企业唱“主角”,政府也要发挥更大作用。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推动解决钢铁产业市场竞争加剧困境。对存在成立倒票公司、货票分离和异地开票等行为的,及时引导消除违法风险隐患。培育壮大优质领军类企业,支持相同特质企业以市场行为兼并重组、上市发展,带动钢铁产业整体走出市场萎缩、效益下滑的困境。大力提倡生活垃圾分类,引导从事废旧回收的小微企业规范合法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