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4年06月20日

寻找一个字

山西省永济市柳园景观。(韩斌 摄)

山西省永济市柳园中刻的一个“柳”字。(黄少现 摄)

山西省永济市柳园中刻录柳宗元的《种柳戏题》。(韩斌 摄)

□何开琦

编者按

我市一直在努力传承和弘扬柳宗元文化,且成绩斐然。去年6月,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部分作家到湖南省永州市采风,创作众多的文学作品。今年4月,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又组织部分作家和书法家到山西省运城市开展“文以载道,高柳拂天”柳宗元文化主题文学、书法采风创作交流活动,在柳宗元的故乡实地采风和交流互鉴,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现选取四位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进行刊登,他们用历史的眼光、现代的视野、文学的手法再现一代宗师光辉形象和奋斗精神。敬请关注。

暮春,在运城市高新区的一座大楼里,柳州和运城的书法家作品如春天的美景般依次展开,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小石潭记》《种柳戏题》《晋问》,等等,都是柳宗元的经典作品。100多幅书法作品,楷书稳健端庄,隶书古朴典雅,草书行云流水,行书大气磅礴……穿梭其中如同胜日寻芳,让人大饱眼福,感觉风景无边辽阔。

柳州是柳宗元生命的尽头,而运城(唐代时是河东郡)则是他永远回望的故乡。两地书法家饱含深情,下笔千钧,力透纸背,目的就是为了和这位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站在一起,书写心中无限的敬仰和脚下辽阔的大地。

而我,只是一个仰慕者。刚刚从泛黄的古籍里抬起头,从柳江边来到黄河之滨,寻寻觅觅,把那些文字反反复复地观摩和品味,我读到其中的坎坷沉浮和百曲千回,酸甜苦辣人生况味,这些都是柳宗元呕心沥血用生命书写,在翰墨氤氲的宣纸上展示一个雄深雅健的人格。不知不觉,泪水模糊了双眼,我仿佛看见柳宗元站在柳州的东门城楼上,他的手里握着一支笔,微风吹拂着他的衣衫,他一会儿眺望远方的崇山峻岭,一会儿凝视眼前的滔滔江水,然后蘸着墨汁,书写“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如今,柳宗元的那些诗句和文章,我们只能看着书籍里的方块文字体会了;真正蘸满柳宗元的汗水和唐朝味道的柳书,我们也只能依靠遐思和想象了。因为,多年来,许多书法名流和柳学专家,竭尽全力,都没有找到柳宗元在纸上或者是石碑上留下来的真迹。

我那么执着地行走在千言万语和字里行间,也是为了寻找一个字,真正是从柳宗元那支笔下挤出来的一个字。

柳宗元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父母严加管教。在他撰写母亲卢氏的墓志铭里,深情怀念了母亲从他4岁开始教他读书识字,念《古赋十四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里,也详细叙述了柳家的状况:“城西有数顷田,果树数百株……家有赐书三千卷……”因为有这样的家境,柳宗元自小就识文断字、博览群书,13岁就能代人撰写《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当时父亲柳镇正在朝中做官,柳宗元的这篇文章写得不卑不亢、掷地有声,像是一个在朝堂里沉淀多年的士大夫所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和惊讶。

因为柳氏是河东郡望,祖上荣光,封侯拜相者甚多,在他写的《送澥序》里,柳宗元自豪地说:“从咸言吾宗宜硕大,有积德焉。在高宗时,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可惜的是,因为宰相柳奭得罪了武则天,被下狱处死,柳家惨遭败落。到了父亲柳镇,终其一生,也只是一个六品官员,其膝下的男丁就是柳宗元一棵独苗。所以,在柳宗元的身上,寄托着柳氏重新振兴的希望。柳宗元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他奋发图强,终于不负厚望,21岁考中进士,从少年神童逐渐成长为政治明星。

至于书法,在唐代,诗词文章与书法终为一体,读书人如果不练书法,终究是说不过去的。据记载,柳宗元的大姐温和贤惠,德硕行淑,写得一手好隶书。柳宗元在《与李睦州论服气书》里自述:“愚幼时尝嗜音……及年已长,又见有学书者,亦不能得硕书,独得国故书,伏而攻之……吾书之工,能为若是。”这里面的书,就是书法。因为自魏晋以降,书法已经大受贵族和读书人的喜爱,从皇帝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作品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化潮流和风尚。在柳宗元之前,张旭、怀素、颜真卿的书法已经风靡天下,孙过庭的《书谱》也大受追捧,柳宗元见贤而思齐,苦练书法也是很自然的事。所以,他13岁能够代人撰写上表,不仅仅是因为文笔老练,其书法应该也是一流。如果书法过不了关,是很让人丢脸的一件事,柳宗元的好友韩愈第一次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没有通过,他就是怪自己的书法不好。

比柳宗元稍晚出生的唐朝宰相卢携在《临池诀》里写道:“徐吏部(即徐浩)传之皇甫阅。阅以柳宗元员外为入室,刘尚书禹锡为及门者……”徐浩是大书法家张旭的弟子,皇甫阅是再传弟子,故可推断柳宗元的书法当属张旭一脉。鄂州知府李表臣曾在长安到过柳宗元的居室,让他刻骨铭心的情景是这样:“箧盈草隶,架满文章。钟索继美,班扬差肩。”(刘禹锡《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由此可见,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时,苦练书法,尤其钟爱草书和隶书,屋里堆满了碑帖和钟、索、班、扬等名家的书帖,柳宗元沉浸在翰墨飘香里,不亦乐乎。

更值得一提的是,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时,参加了著名的“永贞革新”,而且是革新运动的核心成员。当然,最核心的是“二王”,即王叔文和王伾,这两人都是因为某一方面的能力强而成为太子李诵的左臂右膀,王叔文是陪李诵下棋,王伾则是陪李诵写书法。李诵即位后,革新运动开展了几个月,王叔文即被当朝宦官和权贵联手免去翰林学士的职务,然后连皇帝的面也见不上,只有王伾和柳宗元、刘禹锡一起苦撑危局,柳宗元的书法如果不是很出色,那就很难和王伾配合工作了。

“永贞革新”失败,可以说是柳宗元人生的滑铁卢,也是大唐王朝从兴盛转向衰落中一曲悲怆的挽歌。

在永州,柳宗元跌入人生的最低谷。先是全家人居无定所,处在风雨飘摇中,再是年迈的母亲病死在一个破庙之中,凄惨悲怆,加上自己也是百病缠身,早生华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是过着蓬头垢面暗无天日的生活。但是,柳宗元毕竟是读书人,内心的强大是因为懂得自己去寻找黑暗里的微光。他在《与李翰林建书》里写道:“近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尝候战悸稍定,时即伏读,颇见圣人用心、贤士君子立志之分。”在《与杨京兆凭书》里,他写道:“自贬官以来,读百家书,上下驰骋,乃少得知文章利病。”杨凭是柳宗元岳父,在《旧唐书·钱徽传》里记载:“故刑部侍郎杨凭兄弟,以文学知名,家多书画钟、王、张、郑之迹,在《书断》《书品》兼而有之。”岳父家丰富的藏书,让柳宗元有了博览群书海纳百川的机会,其涉猎之广、用工之勤、书法造诣之深是自然而然的事。

与柳宗元命运极其相似的刘禹锡,此时正被贬在朗州,他常常与柳宗元书信往来,他写的《答柳子厚书》就是和柳宗元谈论书法。刘禹锡和柳宗元是同年考中进士,后来同朝当监察御史,共同参与“永贞革新”,两人都拜皇甫阅为师,可以说他是最了解柳宗元的人了。刘禹锡写道:“小章书仅千言,申申亹亹,茂勉甚悉……端而蔓,苦而腴,佶然而生,癯然以清。”把书法用流水和草木的形式来评论,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了。当然,刘禹锡绝对不是对牛弹琴,因为柳宗元也是书法高人,是他的知音。

有一天,桂管都防御副使吕恭派人给柳宗元送来一幅书法作品,说是盗墓者所得,要柳宗元帮助辨别真假。柳宗元看了,然后给他回了一封信《与吕恭论墓中石书》。在信里,柳宗元详细辨析说:“仆(柳宗元自称)蚤(早)好观古书,家所蓄晋、魏尺牍甚具;又二十年来,遍观长安贵人好事者所蓄,殆无遗焉。以是善知书,虽未尝见名氏,亦望而识其时也。又文章之形状,古今特异。今观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书则今野人所作也。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为其‘永’字颇效王(羲之)变法,皆永嘉所未有,词尤鄙近。若今所谓律诗者,晋时盖未尝为此声,大谬妄矣。”

诚哉斯言!吕恭和他的哥哥吕温都是柳宗元的好朋友,也都是河东老乡,因为仰慕柳宗元的学问深厚,向柳宗元请教书法。柳宗元分析得条理分明,头头是道,其中所说“永嘉”是西晋怀帝年号,“永和”则是东晋穆帝年号,其间相隔有半个世纪,而书法形状之变化,柳宗元竟然能一目了然,实在让人折服!由此可见,柳宗元对书法精研到此种程度,非同寻常。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柳宗元的从叔也是大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的哥哥)升官了,他非常谦逊地让柳宗元代他写了一篇《代柳公绰谢上任表》。柳宗元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柳公绰捧在手里甚是满意,他看到柳宗元的书法已经水到渠成炉火纯青。柳宗元刚到永州时,是暂时寄住在龙兴寺里,很快与寺里主持重巽成为好友,南岳衡山的和尚听闻柳宗元文章和书法超群,也都来找柳宗元求字。

当命运把柳宗元带到比永州更加蛮荒的柳州,柳宗元反而没有原来在永州那么绝望了。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里写到柳宗元来到柳州的心情是“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于是,在柳宗元勤政治理之下,蛮荒的柳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三年,民各自矜奋……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鸡鸭,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韩愈《柳州罗池庙碑》)。这样的柳州,是柳宗元勤勉为政所取得的成就。

又是一年的冬天来临了。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之下,柳宗元把一年来游过的柳州山山水水作了一次总结,写了《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这一天,柳宗元坐着船顺江而下,在一个江水往东折流的拐弯处,突现山峦陡峭,像是被一把巨大的砍刀从上至下硬切了一般,形成悬崖峭壁,江水狠狠地撞击着岩石,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像一条龙在水里翻滚,柳宗元给这里取了一个名字——回龙壁。回龙壁附近的岸边,水落石出,秀石散布,柳宗元捡起一块石头端详,这石头色泽黝黑,层叠有致,肌理细腻,用手轻叩,竟有金石之声。再仔细把玩,叠石形态扁平,端庄可人,浑然就是一方天然砚台,稍作雕琢便可使用。柳宗元喜出望外,捡了好几块拿回家,蘸上墨汁,果然润而不滑,试写了两首诗,十分酣畅淋漓。欢喜之余,柳宗元让手下选了一块叠石砚,寄给远在连州的好友刘禹锡。刘禹锡很快就回了一首诗《谢柳子厚寄叠石砚》:“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烟岚余斐亹,水墨两氛氲。好与陶贞白,松窗写紫文。”

这一首诗,令柳宗元回忆起当年和刘禹锡一起师从皇甫阅学习书法的情景,并且想到当前刘禹锡的两个儿子应当正是练习书法的时候。于是,柳宗元戏题一首诗《殷贤戏批书后寄刘连州并示孟崙二童》,回寄给刘禹锡,诗云:“书成欲寄庾安西,纸背应劳手自题。闻道近来诸子弟,临池寻已厌家鸡。”

刘禹锡收到诗后,对柳宗元难得开心的戏题诗十分欢喜,禁不住自饮了两杯浊酒,月下独酌,诗兴大发,又写了《酬柳柳州家鸡之赠》:“日日临池弄小雏,还思写论付官奴。柳家新样元和脚,且尽姜芽敛手徒。”就这样,两个被贬的苦难诗人诗来诗往,柳宗元接连又写了《重赠二首》和《叠前》《叠后》,刘禹锡也写《答前篇》《答后篇》。这些诗歌像冬天里的阳光,照耀着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在玩笑和戏谑里寻找到寒冬里的一丝丝温暖,苦中有乐。两位诗人连续以诗歌的形式讨论书法,向人们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柳宗元的书法自成一家,风格绝异:元和脚。

元和脚——本应作为一个书法界的专用名字,只能留在诗歌里了。但是,和柳宗元同时代的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赵璘,唐大和八年(公元834年)进士,其作品《因话录》里记载:“元和中,柳柳州书,后生多师效,就中尤长于草章,为时所宝。湖湘以南,童稚悉学其书,颇有能者。长庆以来,柳尚书公权,又以博闻强记工书,不离近侍。柳氏言书者,近世有此二人。”在历史上,学习书法者,都知道柳公权是与颜真卿齐名的,而赵璘把柳宗元当作书法家与柳公权相提并论,以此观之,柳宗元的书法在当时的影响已经非常大了。

感谢赵璘为我们留下了那个年代难得的记忆,即使只是一点蛛丝马迹,也能够让后人对柳宗元书法作品充满无限的想象和遐思。

到了宋代,北宋金石名家赵明诚在《金石录》里还记载:“子厚颇自矜,其书见于世者,惟《般舟和尚碑》和《弥佗和尚碑》耳。”南宋范成大,他从家乡苏州到桂州任职的路上,一路游玩和考察,他把所见所闻写在《骖鸾录》里,其中有记载:“《南岳般舟和尚第二碑》,为子厚自书,颇擅楷法。”

清代的李元度,是湖南平江人,他曾说过:“子厚在南岳撰书各碑,除般舟外,尚有弥陀、大明两和尚碑,又云峰和尚于中院大律师塔铭。可惜今都逝而不见了。”民国时代,叶玉甫也说过:“曾在湖南,获见有意流通之柳碑,失之交臂。”

我在青灯黄卷中,翻遍了《全唐文》和《柳河东集》,寻找柳宗元远去的背影。现在,又从柳江河边来到黄河之滨,在柳宗元的故里永济虞乡踯躅徘徊。目光越过千年,仿佛看到千年前柳宗元登上高高的鹅山,他站在秋天的阳光下,把手搭在眼眶之上,踮着脚尖,遥望家乡:“如何望故乡,西北是融州。”这一望,世事苍茫,无远弗届,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

此时,正是春天中最美的时刻,阳光明媚,惠风和畅。在永济的柳园公园里,游人如织,湖水如镜,柳树如烟。有一个纪念柳宗元的亭子,柱子上写着一副对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是柳宗元写给柳州的,也是写给人们的。亭子的中间,地上刻有一个大大的“柳”字,应属于草书,而且是一笔写就一气呵成。此字刚劲遒健,既有流水的韵味,也有岩石的硬气,不知是出自谁的笔下。正思忖着,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一个小男孩来到亭子里,男孩脸上满是天真和童稚,眼睛清澈见底,他看着大大的“柳”字,不认识,仰脸问:“爸爸,这是什么字?”年轻的父亲抚着男孩的头说“这是柳宗元的‘柳’字”。然后,男孩牵着父亲的手蹦蹦跳跳离开了亭子。

一刹那,阳光隐去,一阵风吹来。原来模糊的历史和漫漶的书迹一下子明亮了起来,那些年,柳宗元写在纸上的和刻在碑上的字虽然已经被时光隐去,但是却有一个字是永远铭刻在大地上,就是“柳”字。从诗经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宗元“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到今天神州大地无处不在的柳树如烟,万木葳蕤,凡有柳树处,都思柳宗元。

试了一试,“百度”一下“柳”字,第一眼就是柳宗元。

此字,足矣。

--> 2024-06-20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26022.html 1 寻找一个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