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4年07月25日

百年传唱 方兴未艾

——柳州非遗巡礼之长安文场

2024年元旦的长安文场展演。

陈丽文(右一)正在传授长安文场学唱技巧。本报通讯员 覃庆和 摄

长安文场吸引了不少戏迷。(图片由融安县文化馆提供)

京城有国粹京剧,广东有粤剧,江淮一带有黄梅戏,而在融安县人的心中,与之遥相辉映的是长安文场。

何为文场?文场是一种清唱剧类型的曲艺形式,又名“文玩子”。流行于桂北官话地区,以桂林、柳州、河池等地最为盛行。“文场”与清唱桂剧的“武场”相映成趣,因此得名。

历经百年传承,长安文场以其细腻的唱腔、丰富的曲目,依旧讲述着历史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融安,聆听穿越时空的旋律,探索长安文场不朽的艺术与文化之魂。

1

历史深处的艺术回响

近日,在融安县长安古镇骑楼街,当地民间老艺人进行长安文场表演,让民众近距离感受长安文场的魅力。

相关资料记载:长安文场是200多年前,由江湖艺人传入桂北一带的江浙民间小调(也称时调)衍变而成的一种说唱艺术。长安文场在继承发展中,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过去,融安作为商贸重镇,水路铁路四通八达,不仅汇聚了八方商贾,也吸引了无数江湖艺人与戏班。”融安县文化馆馆长周劲松介绍,明朝靖江王建都桂林,士大夫将长江中下游的民间小调带入宫中,逐渐演变成带有明显桂北风情的说唱艺术。

朝代变更,文场这一曲艺形式流落民间。

1928年,一批老艺人对现有文场进行加工、规整,最终形成了带有独特地方特色的长安文场。

1974年的一场大火,长安文场所有的演出物品、几代人传下的词谱资料全部化为灰烬。

近些年来,当年被大火焚烧殆尽的曲牌、手稿,被无数老艺人从记忆中一片片重新找了回来。

“长安文场不仅承载着江浙文化的精髓,更在长安艺人的创新改编下,融入了黔、湘、粤等多地文化元素,自成一派。”周劲松表示,四大调中,既有上海越剧的缠绵悱恻,也有安徽黄梅戏的质朴清新。

岁月流转,长安文场历经百年沧桑,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2003年,融安县长安镇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赋予了“文场之乡”的美誉;2008年,长安文场被列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如今,在长安镇的骑楼街,当夜幕降临,长安文场的乐声便悠扬响起。扬琴、琵琶、三弦、二弦、笛子,传统的“文场五件头”在曲艺人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一曲都仿佛诉说着动人的故事,让人沉醉其中。

2

薪火相传的坚守者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近日,在位于融安县长安古镇的“长安文场非遗传承基地”,传承人陈丽文清唱了一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将文场的四大调唱得气势恢宏。今年82岁的她,虽已不复年轻时柔软轻盈,但那些融进骨子里的功底,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远去。

2011年,陈丽文成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多年过去,她仍是长安文场的“当家花旦”,也是目前在世的传承人中,从艺时间最长、年纪最大的一个。自幼受家庭熏陶,她10岁时就已经会对着镜子模仿唱彩调,那份纯真与热爱打动了当时的长安文场名角曾贵春。

曾贵春不仅技艺高超,更勇于创新,将传统文场从坐唱形式搬上舞台,加入更多乐器,使表演更生动。

“想学唱戏啊,要下狠功夫哦。”师傅的教诲,陈丽文铭记于心。每天放学后,融江边的小院便是她苦练唱念做打的舞台。12岁那年,陈丽文首次登台,与父亲、师傅同台演出彩调剧《拖油瓶》。剧中,她饰演一个随母改嫁的小女孩,以稚嫩的嗓音、生动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认可。

“听着台下的掌声,我特别激动,小小的种子在我心中落地生根。”陈丽文深知,是长安文场给了她展现自我的舞台,这份热爱与信念,让她在技艺上日益精进,成为了长安文场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长安文场的黄金时代,她的名字与《食堂欢》《姑娘算命》等经典剧目紧密相连,成为了无数戏迷心中的记忆。

“这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传承,更是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岁月流逝,陈丽文依然坚守在舞台上、活跃在各类演出中,她用歌声,日复一日地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与变迁。

3

技艺传承注入新活力

近日,在长安文场非遗传承基地,记者看到了墙壁张贴着巨幅喷绘,图文并茂展示长安文场传承活动精彩瞬间。一张张蒙尘的照片都在诉说着其现状——花无百日红,长安文场与许多传统说唱艺术一样,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直到今天,长安文场的传承状况还属于一脉相承。”周劲松介绍,目前仅有的长安文场自治区级传承人唐界莲、市级传承人容建军均是陈丽文的徒弟,她们以热爱、坚韧与扎实的技艺传承着长安文场的精髓,还致力于文场进社区、进校园、进苗寨,是目前培养后继人才的主要力量。

“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习长安文场,觉得学它太苦太累,倒不如哼唱易懂易学的流行歌曲。”陈丽文对此感触颇深,随着现代社会娱乐形式的多样化,演出场次减少、观众群体老龄化、传承人才匮乏,这些都是长安文场当前面临的困境。

“老一辈传承人的老去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的缺失,使技艺传承出现断层。”周劲松分析,一方面,长安文场在传承上缺乏创新,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在市场推广方面的滞后,也使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加剧了传承的困境。

周劲松表示,面对挑战,一方面应借助新技术新趋势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对长安文场的认知度和兴趣的同时,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另一方面,应建立有效的传承人培养机制,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传承。“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内容创新和市场拓展的可能性。”

不少文化学者也提出了他们的见解。他们认为,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安文场的魅力。此外,还可以与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相结合,开展长安文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

不过,在困境之中,也孕育着希望。融安县长安镇中心小学将“传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文场”纳入学校“体艺2+1项目”的重点工程。通过聘请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专家进行授课,长安文场开始走进校园,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承长安文场的种子。

如今,融安县长安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时常传来孩子们唱的婉转的长安文场旋律,这是长安文场新生力量的展现。通过校园传承,长安文场将会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为技艺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全媒体记者 陈粤 报道摄影

--> 2024-07-25 ——柳州非遗巡礼之长安文场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28207.html 1 百年传唱 方兴未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