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1月23日

“柳”岸“春”潮涌

□喻婷

新年伊始,央视《文脉春秋》大型系列纪录片走进柳州,掀起收视热潮。央视镜头下的柳州,一座工业文明与市井文化交织的城市,既有金属的坚韧,又不乏生活的风情。

近代柳州率先接受工业文明的洗礼,先后建起了广西酒精厂、柳州机械厂等一批公营企业。抗战时期,柳州位于湘桂线与黔桂线交会点,成为当时为数不多有两条铁路交会的城市。

1958年,党中央为了支持广西发展,“南宁会议”应时召开,十大工业项目落户柳州。1964年,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全面展开。柳州,依山而立、环水而栖、枕路而居,又携着工业的底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自然而然成为“三线建设”的战略要地。

上世纪80年代,柳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汽车、冶金、机械培育为工业的支柱产业。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占广西的四分之一,两年后,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9.12亿元,柳州成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年工业总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城市。

由于工厂大多偏处一隅,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个“生活圈”。红砖房里透出的烟火气息,盛夏时节走街串巷的“柳钢雪条——”叫卖声,总能够勾起人们对过往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当年,下夜班的工人在街边寻一摊螺蛳粉,让嗍粉的快乐抚平疲累。只是卖粉的摊主怎么也想不到,他们谋生的技艺催生了一个“百亿元的大项目”。2014年,第一家袋装柳州螺蛳粉生产企业诞生,小米粉插上工业化的翅膀实现蝶变;2024年,前三季度柳州市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545.165亿元,同比增长12.08%,出口额达到6328.7万元,同比增加2.9%,带动了30万人就业。

如今提到柳州,你能找到诸如“紫荆花城”“螺蛳粉之都”“神车老家”之类的多个网红标签。除了民间赋予的种种称号,柳州还拥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等一系列“国字号”头衔,一揽子利好政策,这既是荣誉与机遇,也是责任与担当。

面向未来,工业文明的产业迭代如何继续与时俱进、更上一层楼?如何围绕服务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基础优势和经济大市作用?第四大支柱产业——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又该如何探索前方的漫漫长路?

答案就写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市”的路线图上,写在“坚守工业本色、挺起工业脊梁、重振工业雄风、再创工业辉煌”的动员令里。柳州将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三年行动,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力争到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

2024年1月至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其中传统产业焕新部分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2%,“新质生产力”的门面担当——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55.1%、109.9%、99.4%。在发展第四大支柱产业方面,柳州也拿出了“三板斧”:2024年10月召开的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合作大会上,共有43个合作项目集中签约;同时,柳州市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柳州市机器人产业后市场服务中心正式揭牌;随后,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优必选机器人、三松机器人、柳工智拓等重点企业及研究院入驻北部生态新区机器人产业园。新科技、新业态带来了新的消费模式,过去的一年,柳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10%,累计产量超过250万辆,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城市。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这座城市的昔日盛景,来自于柳州人所恪守的钢铁意志和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也将牵引着我们在走出具有柳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上砥砺前行。

--> 2025-01-23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39155.html 1 “柳”岸“春”潮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