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1月23日

讲好“源自八桂、兴于柳州”的中国故事

——对话刘三姐文化藏品收藏者谢中国

谢中国介绍展板内容。

展示中心内的部分展品。

在我市即将对外开放的歌仙刘三姐文化展示中心,陈列着柳州原创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等相关剧本和全国各地据此改编、移植的剧本与节目单,以及与“刘三姐”相关的报刊、年画、海报等展品。其中的部分藏品,来自于收藏者谢中国。

在展示中心的筹备阶段,各部门整理相关资料时,工作人员与谢中国取得联系,到他家中参观与“刘三姐”相关的收藏。之后,歌仙刘三姐文化展示中心的建设与优化,也得到了谢中国的大力支持。

为此,记者于近日采访了谢中国。

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刘三姐文化感兴趣?

答:这要从一张节目单说起。1998年12月初,广西交响乐团为庆祝自治区成立40周年,在广西音乐厅首演交响乐《刘三姐梦幻曲》。那份节目单印制精美,我将其带回家,作为我的第一件收藏品。

一份报道刘三姐文化演出的报纸,一件蕴含“刘三姐”元素的生活用品,一本电影《刘三姐》的拍摄剧本等,我都悉心保存。日积月累,我的藏品内容十分丰富,我对“刘三姐”的感情也更加深厚,对刘三姐文化的兴趣更加浓郁。我在社交平台的昵称是“桂三传”,“桂”指广西,“三”是指“刘三姐”,“传”寓意着传承和发展。多年来,我热衷于刘三姐文化的对外传播。

问:您在多年的收藏过程中,有哪些收获?

答:迄今,我收藏了关于“刘三姐”的古籍文献资料6000余件(套),拥有累计(含重复)超2万件(套)刘三姐文化藏品。这些藏品都是我从南宁、柳州、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古玩市场和旧书市场淘来的。

在收集藏品的过程中时常有意外之喜,有时也会因为某件物品残缺或丢失而感到惋惜。遇到卖家故意抬价,与他们“斗智斗勇”是常见的事。我把这些藏品存放在家里采光通风条件最好的房间,每天晚上8时至12时进行整理。收集、研究刘三姐文化藏品26年,我的家人也由不理解到支持。

问:您孜孜不倦收藏刘三姐文化藏品的动力源泉是什么?

答:为什么人人都喜欢“刘三姐”?我曾带着这个疑惑,走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去寻找答案,但搜集到的资料少之又少。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系统地搜集、整理刘三姐文化的文献史料,下一代能读到的将越来越少。我想,如果我有一座博物馆,让大家在这里了解“刘三姐”,是多好的一件事。

2019年6月3日,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在桂林《印象·刘三姐》剧场内正式开馆,我的藏品得以向公众展示。记得有一次,来自安徽合肥的游客在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看到其中两件展品,一是1961年《安徽日报》题为《快人刘三姐——谈严凤英同志的表演》的大篇幅报道,二是相应的演出节目单,他们备感兴奋。游客的反应给了我莫大的动力。

问:您为何乐意向歌仙刘三姐文化展示中心提供藏品?

答:讲好“源自八桂、兴于柳州”的中国故事,是传承发展刘三姐文化很关键的一步。在我看来,歌仙刘三姐文化展示中心有着把刘三姐文化来龙去脉讲清楚、讲深讲透的功能,是传承发扬刘三姐文化在新时代“真、善、美”品质的载体,能为展示中心提供我的藏品,是一件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传古时在柳州立鱼峰下小龙潭,“刘三姐”传歌骑鲤成仙。1958年,柳州创造性地将山歌与戏剧结合,成功推出原创彩调剧《刘三姐》,开启了一个时代的传奇,一个代表广西的经典文化形象就此诞生。从柳州原创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一炮打响,到第三方案一鸣惊人轰动广西,再到歌舞剧《刘三姐》风靡全国,将一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响大江南北,“刘三姐”这一艺术形象迸发出巨大效应,在全国各地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认可。

我希望更多人在展示中心读到“刘三姐”的故事,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的文献资料,对刘三姐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既是我的初心也是我赋予自己的使命。

全媒体记者 韦苏玲 报道摄影

--> 2025-01-23 ——对话刘三姐文化藏品收藏者谢中国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39156.html 1 讲好“源自八桂、兴于柳州”的中国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