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九,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城北部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梦呜苗寨里春花烂漫,演出广场周围的观众席上早早就坐满了游客。当天上午11时40分许,随着芦笙奏响,各村寨的巡游队伍开始陆续进场,苗族系列坡会之十九坡会正式拉开序幕。
1个小时后,开坡仪式热闹上演。32支芦笙队带领着40多个巡游方阵,绕着芦笙柱围成了一个大圆圈。伴随着高亢的芦笙曲再次响起,2000多名各族群众欢歌起舞,环佩叮当,银饰闪烁,整个寨子沸腾起来。
“进入景区的游客超2万人,来了73辆大巴车,日接待游客量创了历史纪录。”梦呜苗寨景区负责人潘桂先说,十九坡会已经成为融水全县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展示舞台。
芦笙大合奏结束后,各芦笙队进入自由展示环节,一首首极具浓郁民族特色的苗歌、瑶歌、侗歌、壮歌、土拐山歌、融水山歌、六甲山歌轮番上演。游客与群众手拉手,踏歌起舞,共同感受各民族文化的魅力。
潘桂先告诉记者,梦呜在苗语中意为“你好”,梦呜苗寨是一个“寨随人迁”的村寨。2018年,大苗山深处22户苗族群众连同木楼一起,从160公里外的杆洞乡锦洞村整体搬迁到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原来苗寨木楼的所有木料、砖瓦拆下打包,全部运到梦呜苗寨重新组建,从而完好保持了村寨的原生态。至今,梦呜苗寨已经搬迁来了70余栋木楼,随楼一起搬迁而来的还有传统苗族文化。2023年农历正月十九,当地苗族群众自发自主创立的新节日——十九坡。
“有了自己的坡会,感觉家就安定了。”梦呜苗寨村民潘杰辉说,酷爱吹芦笙的他如今成为梦呜芦笙表演队队长,带着芦笙队赶坡或在景区里表演是他最幸福的一件事情。
这些年,梦呜苗寨通过创新“旅游综合服务+合作社+村民”的发展模式,乡亲们或经营餐饮民宿,或出租民族服饰,或担任苗寨演职人员,把苗族村寨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收入节节攀升。梦呜苗寨也成为融水的一张旅游名片。
据了解,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已有上百年历史,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九,各村寨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四处赶坡,举行吹芦笙、跳踩堂舞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游客喜爱。
全媒体记者 黎寒池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