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柳州已进入2025年汛期,水文数据测报是保障防汛安全的重要环节。重要的水文数据是如何生成的?水文工作者如何“把脉江河”?4月15日,记者走进柳州水文中心,揭开测流“神器”的神秘面纱。
水文测验无人船
今年汛期上岗
在柳州水文中心的设备储藏室内,一台长约1米的亮绿色船形设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柳州水文中心站网监测科副科长覃汉章告诉记者,它就是将在今年汛期正式上岗发挥作用的水文测验无人船。
覃汉章介绍,河流流速是水文测报中的关键数据之一。根据流速数据,水文工作者可计算出相应的流量数据,推算出下游河流水位,为防洪调度提供重要决策依据。水文测验无人船的前身是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设备,即要靠工作人员驾驶水文船拖拽测流设备横穿水面进行测流。完成一次测流,至少需要3名工作人员协同配合。
去年9月,我市引入首台新升级的水文测验无人船,仅需一名工作人员操控遥控器,就能控制无人测流船迅速完成测流。“今年3月,我们在都柳江对无人船进行了汛前测试演练。今年汛期,无人船就能正式发挥作用,‘单兵作战’能提升水文测报工作效率。”覃汉章说。
无人机为测流系统插上翅膀
测流系统不仅能下水,还能上天。在柳州水文中心的空地上,覃汉章向记者展示了无人机水体流速测量检测系统。只见他快速组装好一台轴距约90厘米的无人机,并在无人机机身上装上了一个巴掌大小的黑盒子——电波流速仪。覃汉章使用遥控器操控无人机起飞,电波流速仪仿佛插上了翅膀,能根据指令飞抵指定水域,又通过智能回波频谱分析算法计算实时流速、水位数据。
“无人机不受洪水影响,可以对湍急的水流进行监测,在去年汛期首次派上用场。”覃汉章说,水文测验无人船在流速过大时作业有一定风险,因此多在河流发生中洪水以下等级的洪水时使用,而无人机测流则没有这方面的顾虑。无人机最高飞行高度可达海拔5000米,在强风天气下仍能提供稳定测量结果,大大提高了水文监测和防汛应急的实时性、机动性。在洪水来临时,不接触水面测流的方式也提升了水文测报人员的作业安全性。
较早一批智能测流设备仍在发挥作用
除了有近两年新购入的测流设备,我市较早一批智能测流设备也在发挥作用。柳州水文中心站网监测科四级主任科员韦姣姣介绍,目前我市有8台手持式电波流速仪,它们同样采用非接触式测流的方式检测流速。水文工作人员在桥面或堤坝上架好电波流速仪专用的脚架,再将电波流速仪的探头对准水面,电波流速仪就能计算显示出实时水面流速数据。
水文监测模式逐步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升级迭代,是覃汉章、韦姣姣的共同感受。目前柳州水文中心的水位、雨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监测信息全部实现了自动采集和传输,可通过卫星、超短波、语音电话、无线网络等方式报汛。“近两年引进的先进仪器、设备都由国产品牌企业生产并提供技术支撑,水文监测模式的升级迭代也充分体现出我国不断提升的技术实力。”覃汉章说。
全媒体记者 宋美玲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