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华
当前,柳州着力健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同时十分重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理智慧。柳州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人物,比如柳宗元等;也形成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刘三姐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这些文化历经岁月沉淀,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对当今柳州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借鉴意义。
柳宗元秉持“官为民役”的治理理念,强调官员的职责是为百姓服务。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治理中有借鉴意义。柳宗元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心系百姓。其在多地任职期间,留下诸多彰显民本理念的事迹与著作。在其著作《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中最早表述了“官为民役”的观点,文中提到“夫为吏者,人役也”。他认为官吏都是百姓的公仆,受百姓的雇佣和役使,对待百姓必须恩惠仁慈、广施善德。民众是官吏的依靠,官吏要对民众负责,民众也有权对不称职的官吏进行黜罚。在柳州任职期间,柳宗元目睹了当地存在的残酷“人质”风俗,百姓因债务缠身,子女沦为债主奴仆,命运悲惨。他痛心疾首,果断推行改革措施,以官府之力借钱给百姓,让其赎回子女,同时严令禁止此等陋俗。这一举措直击民生痛点,体现出他对百姓基本权益的深切关怀。除了废除奴隶制度,他还兴办教育,积极引导民众发展生产、植树造林等,从根本上改善了柳州民众的生活。
在当今社会治理中,应传承柳宗元的民本理念,深入基层,倾听百姓声音。在制定政策时,无论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医疗保障体系优化,还是老旧小区改造、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等,都要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政策的评估与调整也应以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重要衡量标准,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刘三姐文化作为广西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以山歌为载体,蕴含着促进文化交流与和谐共生的治理智慧。第一,群众的力量展现。刘三姐作为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她的山歌由群众口口相传、代代演绎。这启示我们,在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的根基,智慧和创造力是无穷的。可以通过建立多样化的群众参与渠道,如社区议事会、线上意见箱等,广泛收集想法和建议,让治理决策更加贴合实际,更具科学性和民主性。第二,和谐共生的重要内涵。刘三姐山歌内容丰富,涉及劳动生产、家庭婚姻、生活哲理等诸多方面,比如在电影《刘三姐》里,漓江的山水风光与人们的生活相互交融,人们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歌唱、劳作,不仅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也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状态。在传唱的过程中,吸引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参与。各族人民通过山歌对唱,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与情感交流,在文化互动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形成了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这种和谐观念启示我们,治理要注重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在社会治理中,不仅要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绿色发展,而且要协调好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第三,传播方式的独特性。刘三姐的山歌以其朗朗上口、易于传唱的特点,广泛传播于民间。所以,治理理念和知识的传播需要通俗易懂、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借鉴这种生动形象的传播方式,通过文艺活动、短视频等现代传播手段,将政策法规、公共服务等信息传递给人民群众,让治理内容真正深入人心。
总之,从刘三姐文化中汲取治理智慧,能让我们在新时代的治理实践中,更加注重群众参与、维护和谐关系、创新传播方式,从而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独特的社会治理经验。柳州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里的苗、瑶、侗、壮等多个民族和谐共生,创造出了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从苗族精美绝伦的银饰制作工艺,到瑶族独特神秘的盘王节庆典;从侗族巧夺天工的风雨桥建筑艺术,再到壮族热情奔放的山歌文化,无一不彰显着少数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不仅为柳州增添了独特魅力,也为柳州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借鉴。以三江侗族为例,侗寨中的“款约”制度极具特色。“款约”是一种民间自发制定的行为规范,涵盖了生产生活、社会治安、伦理道德等多方面内容。从维护村寨秩序、调解邻里纠纷,到组织集体劳动、保护生态环境等,“款约”都有明确规定。它通过口口相传、石碑铭刻等方式传承,在遇到矛盾冲突时,由寨老依据“款约”进行调解,这种基于本土文化的治理方式高效且深入人心。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我们可以参考这种模式,挖掘和传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治理文化。
我们要珍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合理运用其中的理念与方法,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中共柳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