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婕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竹代塑”倡议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应对塑料污染的有效手段,更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毛竹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分布广泛且经济价值颇高,竹木也因此成为三江“两茶一木”主导特色产业的关键构成。如何借“以竹代塑”东风,实现资源兴县、产业强县,成为亟待深入探索的关键课题。
一、推进低产林改造,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三江独特的生物气候垂直变化与密集溪谷,为竹类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高基瑶族乡、斗江镇等地毛竹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自然条件。然而,当前竹区路网稀疏、通达性差,生产作业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受市场价格波动、运输成本高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大片竹林疏于管理,与其他森林资源混交,老竹、病竹、断梢竹普遍存在,竹林退化严重,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为扭转这一局面,应紧密结合国家储备林建设、低产林改造等政策项目,全面推进低产低效竹林改造与竹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邀请竹类专家实地调研,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和光照条件,科学规划竹林种植布局,合理划分生产、生态、观赏竹林区域。积极开展科学选种,培育优质竹苗,确保种质优良。大力推广土壤改良、精准灌溉、科学施肥等,提升竹林经济效益,打造一批高标准现代竹林示范基地。另一方面,整合农业、交通等部门资金,加大竹区公路建设力度,对竹林集中区域的生产作业道、灌溉、用电、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试点建设竹林生态保育、竹产业基地、竹产品加工、竹林康养与游憩等配套设施,推行集约经营与标准化生产,打造集精品生产、示范引领、宣传展示、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竹林现代示范区。同时,组织毛竹资源丰富乡镇的党员群众赴竹产业发达地区学习,如学习浙江安吉的成功经验,拓宽视野,激发群众种植管护毛竹的积极性,扩大种植规模,提升种植质量。
二、探寻多元经营模式,构建高效产业体系
三江生态环境优越,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将绿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竹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特性,与三江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应紧紧抓住“以竹代塑”机遇,全方位提升毛竹产业发展质量。首先,精准绘制竹产业链招商图谱,依据三江竹资源现状、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瞄准一二三产业,精准选择招商对象。依托粤桂协作平台,吸引认同“以竹代塑”理念、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企业投身三江竹产业建设,拓展竹产品市场,释放“竹动力”。其次,加大对本地竹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开展“以竹代塑”产品试生产与销售。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县域内酒店餐饮、旅游景点、特色农产品生产等行业率先应用竹制餐具、购物袋、包装盒等产品,发挥示范效应,培育市场需求。鉴于三江现有竹产业初加工基础,积极引入新型竹材加工工艺,发展竹饲料、竹肥料、竹炭、竹纤维等深加工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再次,充分发挥三江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优势,与国际竹藤组织、院校、茶企、旅行社、非遗传承人等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各方资源,开展竹产品定向创意研发,构建“竹+X”多元化发展体系。例如,将竹材料与三江农民画结合开发竹编工艺品,与茶企合作研发竹饮料,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旅行社推出竹编研学游等,充分发挥三江山水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推动林下养殖(鸡、鸭等)、林下中药材(黄精等)、林下食用菌(大球盖菇等)等复合经营模式,发展生态食品、旅游采摘等产业,实现竹林资源多元化利用。
三、促进文旅融合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三江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旅游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具备打造文旅“爆款”的潜力。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推动竹文旅融合发展。一是结合国家养老产业政策与全域旅游建设,以“竹”为主题,打造具有三江特色的竹生态文化康养旅居基地,实现竹旅游与竹康养的深度融合。通过整合竹林景观、侗乡民俗文化以及养生养老服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康养体验,既能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又能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二是拓展竹文旅消费场景,在竹资源丰富的高基瑶族乡、斗江镇打造特色竹林慢生活体验区,将竹林资源与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融合,打造特色景点、民宿、餐饮。游客可以在竹林中漫步,感受清新自然的气息;入住竹制民宿,体验独特的居住氛围;品尝以竹为食材或烹饪器具的美食,享受别具一格的味觉盛宴。这些特色项目不仅能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也能提升三江竹文化的影响力。三是提升竹文创开发水平,由政府牵头,联合高校、企业打造竹产品研发平台,推动竹茶具、竹灯、竹家具等设计产品落地转化,将绿色消费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扩大竹产品市场规模。通过举办竹文创设计大赛等活动,吸引众多创意人才参与,打造出一批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竹文创产品,传播三江竹文化。
作者单位:中共三江侗族自治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