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外机运行的声音、钟表转动的声音、蝉鸣……这些生活中时常听到的声音,很多人并不在意,但对于部分市民来说却是扰乱其生活和心绪的噪音,这种情形通常被称为噪音敏感。
记者走访医院了解到,不少市民因噪音敏感到医院就诊。那么,噪音敏感是疾病吗?如何治疗呢?
多种原因可能引发噪音敏感
大学生小林饱受噪音敏感的困扰,学期末,室友晚上熬夜复习,翻书声“吵”得她脑袋“炸裂”。好不容易盼到放暑假回到家里,一大早又被家人洗漱的声音吵醒。她意识到自己对声音过于敏感,以至于影响了睡眠和精神状态,便于近日到广西脑科医院就诊。
“门诊每年都接待不少像小林这样因噪音敏感前来治疗的市民,他们有中小学生,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广西脑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医师潘丽妹说,其实噪音敏感是相对而言的,对正常环境产生的声音异常敏感,要分析其原因。
其一是生理因素,比如中耳炎、耳硬化症、内耳损伤等耳部疾病会影响耳部的正常功能,导致对噪音的耐受性降低;又或者是神经系统问题、内分泌失调,这些疾病可能导致个体对声音的刺激反应过度。其二是环境因素,如果长期处于嘈杂环境中可能导致个体对噪音的适应性降低,或突然暴露于高强度噪音中可能导致个体对噪音的容忍度急剧下降。
柳州市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护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卢英花认为,噪音敏感并不全是引起情绪病的原因,而是精神因素造成的情绪病表象。通过临床病例,她发现患者所谓的某个“病因”,其实是不良情绪积累后的症状。比如白天处于高压工作状态时需面对各种声音,回到私人空间,期待能够安静下来放松情绪,然而没能达到预期,于是产生心理落差,生活产生的声音激惹了不良情绪,出现噪音敏感的情况。
噪音敏感不是小题大做
有些人认为噪音敏感是小题大做、无事生非。潘丽妹表示,噪音敏感目前虽然不是官方认定的医学诊断术语,但如果不及时介入,会引发生理、心理、行为反应等多种问题。
噪音敏感对于个人的影响最常见的是睡眠问题,入睡变得困难,干扰正常的睡眠周期和睡眠质量。长期如此,有可能导致慢性失眠、睡眠障碍。而睡眠不足又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反应力等。严重者还会产生躯体化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出汗、颤抖、全身肌肉紧绷等。
对于精神衰弱或是心理疾病患者,噪音敏感会增加焦虑感,严重者会对特定声音产生恐惧,出现强迫思维和行为。
因人而异对症治疗
潘丽妹表示,每个人的情况、症状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调整和治疗。
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确实存在超过国家制定的噪音标准,有条件的情况下远离噪音环境。实在无法避免,可通过佩戴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物理隔离噪音。如果噪音敏感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如果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声音也无法接受,那就要调整对噪音的认知,学会与周围的声音“和解”,不必纠结某种声音的源头,将注意力从噪音本身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可通过阅读、听音乐、做手工等方式来分散注意力。调整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从而降低对噪音的敏感度。适度运动调节精神状态,学习和运用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释放压力和紧张情绪,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如果噪音敏感问题持续存在且无法自行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全媒体记者 雷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