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殿荣,你们单位牵头开发的《云朵朵和风阵阵气象科普系列丛书》获得202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真厉害,没想到科普书籍也能闯进广西科技进步奖颁奖现场。”7月4日中午,远在北京交流学习的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姜殿荣,接到柳州亲友的祝贺电话。
“太激动了!没想到我坚守20年,也有机会拿到这个沉甸甸的奖项。这份荣誉曾是令人仰望的存在。”7月21日,姜殿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电话那头,姜殿荣的回答谦逊而真挚。仔细聆听,她平静的声音里透出一丝哽咽与自豪。
时间回溯到2003年。来自黑龙江省的70后姜殿荣,大学毕业,怀揣梦想步入柳州气象科技服务岗位。
“刚入职时,以为气象科普和气象主持人一样,通过电视屏幕走进千家万户。没想到实际工作是走上街头,在人流量最多的中心广场向路人派发科普传单。”记忆的闸门在姜殿荣脑海中打开,“一开始大家热情满满,每递上一张写满知识的科普传单,还会附上一段热情讲解。可渐渐地路人的婉拒让大家意识到,‘硬塞’传单的方式不可取。”
破冰之法在哪里?
在与同事多次交流中,姜殿荣意识到,科普是连接气象工作与公众的重要纽带,其意义在于让更多人了解气象。
怀着对气象科普的热爱与执着,姜殿荣尝试创新:与主持人沟通,在天气预报的演播稿中增加说辞生动的科普提示;与话务员交流,在12121气象语音电话开通气象科普信箱、建立科普知识库……然而,市民对这些调整反应不明显。
屡屡碰壁后,部分同事提出,别不务正业地费心折腾,还是安心做好气象预告工作。
当“放弃”与“坚持”在脑海中交锋时,发放传单被拒的场景让倔强的姜殿荣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把科普做出个样儿来!”
2014年,姜殿荣与同事成功申报了市科技局发布的防灾减灾科研项目,获得了专项资金扶持,成功打造了柳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2017年,姜殿荣与同事立足本职工作之余,尝试从气象科普场馆和科普教具、新媒体产品设计、数字科普场馆和科普图书等方向开展科普创新研究。
“风和云是自然界常见的天气元素。柳州拥有丰富的山歌文化,两者结合,再运用气象科普知识填词,寻觅山歌爱好者歌唱,多方面融会贯通,是不是能形成独具柳州乃至广西特色的气象山歌文化?”对山歌文化好奇的姜殿荣设想。
带着更多期待与想法,拥有不同性格爱好的“云朵朵”“风阵阵”两个气象科普主题人物诞生了,为柳州气象科普注入了灵魂。朗朗上口的气象山歌和气象谜语也被制成气象拼图。
姜殿荣告诉记者,制作过程很艰难,以气象山歌为例,“冬去春来天地新,百花齐放草木青”等21首短小精悍的山歌,她耗时一年多才写完。每当一个词一个字“卡”住时,她或钻进图书馆、或漫步于气象站,慢慢找寻灵感。
如今《云朵朵和风阵阵气象科普系列丛书》通过多媒体技术、广西山歌文化等开展研创编著,实现了气象科技向可视化、多媒体化、通俗化、民族化的转化。
在姜殿荣、罗桂湘、刘锋、冯晓玲、李宜爽等人组成的气象科研科普队伍的潜心研究下,教学教具(风车拼装)、基于MVC架构的新媒体公众气象服务技术支撑软件V1.0等近10项科研成果走向大众。依托自治区科技厅、柳州市科技局的3个科研项目编创出版的《云朵朵和风阵阵气象科普系列丛书》,成功拥有外观专利2项、著作权2项,登记广西科技成果3个,获省部级奖励12个,多方面提高气象科普技术水平。
姜殿荣介绍,丛书出版至今发行量共计2.7万册。“阅读+手工+动画”的形式使严肃的科学变得生动鲜活,有效提升了气象科普在防灾减灾中的社会效益。
全媒体记者 荀诗媛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