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7月24日

守好“水源地” 激活“聚宝盆”

——三防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见闻

夏日的贝江,碧水潺潺,两岸青山如黛。这条蜿蜒流淌在九万山脚下的母亲河,滋养着三防镇的特色产业。香芋、香鸭、野芹菜、食用菌……贝江流域的生态优势正转化为产业动能,勾勒出一幅“水美、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山泉水“养”出大芋头

在三防镇联合村700多亩的香芋种植示范基地,香芋在肥沃的土地上茁壮生长。2023年,该基地投入200万元修建灌溉系统,将贝江源头的山泉水引入田间。有了优质水源的灌溉,香芋能长到七八斤重,口感更佳。

据了解,该基地由广西融水县福融贝江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管理,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经营,农户以土地流转方式入股。

“去年我们的芋头产量900多吨,每公斤售价约6元,产品不仅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还远销到日韩及东南亚国家。”基地负责人刘通先说。

联合村村民韦凤祝说:“我家有3亩地租给公司。我在基地干活,月收入2500元左右,蛮好的。”

好水串起特色产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洞村引贝江水滋养了50多亩野芹菜,这份“生态珍品”备受市场欢迎。

近日,融水众益鑫绿源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泽扬忙着采收野芹菜。他说,合作社运用野生种苗移植技术,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20余名农户批量种植野芹菜,45天可采摘一批,每亩单次可产1000斤,每斤售价6元,全年产值超150万元。

“野芹菜原本就生长在九万山脚下的溪涧中,对水质要求非常高,是绿水青山成就了这个优质产业。”黄泽扬说,每把野芹菜都贴有防伪识别码,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野芹菜目前供不应求,我们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建设清洗分拣车间,让贝江‘生态珍品’走向更广阔市场。”

在荣洞村树红种养专业合作社食用菌基地里,生产设备在有序运转。负责人梁树红拿着刚采摘的香菇说:“我们拌料、种植用的都是贝江源头山泉水,产出的食用菌肉质肥厚、品质更好。”

目前,该基地培育了5种食用菌,实现“菌种培育—种植—采摘—粗加工—包装—销售”全流程自给自足,每年生产菌棒100万棒左右,带动60余名当地群众就业。

三防香鸭背后的“生态密码”

“嘎嘎……”2000多只香鸭在九万山脚下的溪水中扑腾,广西和顺堂餐饮集团三防香鸭养殖基地负责人韦茂湖提着鸭食走近,鸭群瞬间围拢。“三防香鸭喝的是贝江源头的山泉水,吃的是玉米、米糠,养够120天才出栏。”

作为三防香鸭因贝江流域生态馈赠而独具特色——九万山原始森林涵养的水源富含矿物质,鸭群在活水溪流中自由觅食,形成“肉质清甜、汤味甘美”的特质,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鸭种。

当地采用统一供苗、统一防疫、统一回收标准化养殖模式,年出栏香鸭6万羽,总产值突破1000万元。在电商平台上,一只香鸭售价168元,供不应求。

据了解,近年来,三防镇严格把关企业排污、养殖排污,加强辖区公益林保护,持续发展三防香鸭、野芹菜、中药材等核心产业,推动“产业兴农、产业兴镇”。

如今,贝江在三防镇滋养出的“生态产业带”,串联起了融水“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完整发展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本报通讯员 龚远虹

梁俊远

--> 2025-07-24 ——三防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见闻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49674.html 1 守好“水源地” 激活“聚宝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