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7月24日

游子与故土的深度对话

——安东书象艺术里的乡愁

安东。

近日,柳籍艺术家安东的“哪花我闻”书象艺术展在柳州图书馆柳东馆揭幕。80余件作品以汉字为骨、墨色为魂,将紫荆花、喀斯特山水等柳州意象熔铸为抽象符号。此展不仅是艺术的回归,更是一场游子与故土的深度对话。

故土情深:“哪花我闻” 里的乡愁

展厅里,安东的脸半隐于花白蓬松的须发间,眼神炯炯。正如他身后那幅《飞沙四目究窟千》:晕染深邃的墨色,线条张力不羁,演绎着指向不明的时空对话。

“我一直渴望能以艺术的方式回乡。”安东说,“柳州是我的出发点,是艺术创作生涯中最神圣、最持续燃烧的土壤。”

他坦言,自己生于新疆却长在柳州,性情被这片山水塑造,被柳宗元的诗文风骨浸润,艺术创作亦然。

“每年紫荆花开,人虽难归,但见微信群里漫天花海,我总会寻个角落,面向故乡闭目仰闻。”

“哪花我闻”看似偶得,却暗藏深意巧思:“‘哪花’是柳州话‘哪朵花’,又似追问‘何种花香’。”安东希望观众跳脱“认花”的执念,去捕捉花影流动的情绪——正如满城紫荆芬芳,无需分辨哪朵最香,却早已刻入记忆深处。

书象之辩:打破边界的汉字诗学

2001年,安东提出“书象”概念,定义其为“物象与抽象间重新焕发生机的有机体”。面对家乡观众,他如此诠释:“传统书法如写文章,须‘识字达意’;书象则是‘汉字的诗’——以汉字骨骼挣脱字义桎梏,让笔画自行‘言语’,不囿于具体形态,凭情绪流动而存在。”

“那花花非花,我闻所未闻。”安东表示,这正是展览的核心表达。例如他笔下的“山”:不循竖折竖的规范,反以浓墨堆叠喀斯特山峦的浑厚,借飞白留出阳光穿透的裂隙。当被问及这是不是对传统的颠覆时,他回应:“中国文字本就从具象走向抽象,艺术创作同样如此。它从来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刻,需挣脱旧象束缚,蜕变为新文化符号,在内心与笔端重获新生。”

对于抽象艺术是否“情绪宣泄”的质疑,安东摇头:“艺术创作远不止于宣泄——那仅是浅层表达。真正的创作需深厚积淀,如静水流深:表面平静,内藏汹涌暗流,才能撞击心灵引发共鸣。”

其备受关注的《月老石音怀》恰为佐证:浓淡墨色交织,泼墨与积墨叠出思绪的深沉层次;粗细线条游走于规训之外,裹挟自由的渴望与情绪的震颤;黄、彩点睛之笔破除沉闷,跃动希望与生机。作品的意象经由抽象语言转化,如融汇中西的“月光奏鸣曲”,向观者传递着关于情感与命运的朦胧哲思。

柳州基因:山水里的生命哲思

安东的作品中,柳州印记永不褪色:喀斯特的奇崛、柳江的蜿蜒、紫荆的绚烂。“柳州是座‘活的灵感库’。”他说,这些元素不止承载乡愁,更暗合“天人合一”的哲思,“我画山是为凝固‘稳’,画水是为捕捉‘变’,画紫荆则是书写‘瞬逝与永恒’——它们直指人类共通的生存体验。”

这些烙印地域特质的作品,既触动同乡,亦俘获国际藏家。近年其作品频现海外,备受瞩目,以独特美学拓展书象艺术的边界。安东认为,跨文化共鸣的密钥在于“剥离语义,存留情感”:“比如说,外国人或不解‘紫荆花’于柳州的意义,却能在线条韵律中窥见生命力,在墨色冲撞里感知张力——情感本身就是世界语言。”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0日,安东对年轻观众的期许质朴而深切:“无需‘懂’艺术,带着你的记忆来便好。或许十年后,异乡的一瓣落花会突然唤醒展厅里的温度——这就是艺术的意义,让乡愁有处可寻,让汉字有温度可触。”对艺术之路的后来者,他亦坦陈心得:“保留赤诚天真之心,并长期刻苦训练,才能走得更远。” 全媒体记者 赵伟翔 报道摄影

--> 2025-07-24 ——安东书象艺术里的乡愁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49694.html 1 游子与故土的深度对话 /enpproperty-->